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3-14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论文创新之处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归纳总结法 | 第14页 |
三、分析应用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西柏坡精神概述 | 第16-36页 |
第一节 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16-19页 |
一、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两个务必” | 第16-17页 |
二、敢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 第17页 |
三、坚持依靠群众和坚持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 第17-18页 |
四、善于破坏旧世界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条件 | 第19-23页 |
一、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政治因素 | 第19-21页 |
二、西柏坡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 第21-22页 |
三、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西柏坡精神形成的理论来源 | 第23-28页 |
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3-25页 |
二、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 第25-26页 |
三、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 第26-28页 |
第四节 西柏坡精神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 | 第28-36页 |
一、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党员干部素养 | 第28-29页 |
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 第29-30页 |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党同群众关系 | 第30-31页 |
四、健全民主政治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 第31-32页 |
五、积极推行法治教育加强廉政建设 | 第32-33页 |
六、加强艰苦奋斗作风建设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 第33-34页 |
七、不断丰富德育内涵提升人民道德素质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第36-46页 |
第一节 西柏坡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6-38页 |
一、加强价值观教育 | 第36-37页 |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 第37页 |
三、加强创新精神教育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西柏坡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一、对二者关系的定位不够准确 | 第38-39页 |
二、资源整合上不够充分 | 第39-40页 |
三、相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西柏坡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1-46页 |
一、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 第41-42页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不够 | 第42-44页 |
三、相关体制机制保障不够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西柏坡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46-58页 |
第一节 西柏坡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46-48页 |
一、理论教学法 | 第46-47页 |
二、科学实践法 | 第47-48页 |
三、榜样示范法 | 第48页 |
第二节 西柏坡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第48-54页 |
一、强化二者理论知识教学 | 第48-50页 |
二、高度重视社会文化建设 | 第50-51页 |
三、增设大量社会实践活动 | 第51-52页 |
四、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 第52-54页 |
第三节 西柏坡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机制 | 第54-58页 |
一、健全领导机制 | 第54-55页 |
二、强化监督机制 | 第55-56页 |
三、完善红色资源保护机制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