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6.1 农业 | 第20页 |
1.6.2 农业碳排放 | 第20-21页 |
1.6.3 农业碳排放效率 | 第21页 |
1.6.4 脱钩效应 | 第21-2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2-37页 |
2.1 农业部门碳排放量测算的研究文献 | 第22-25页 |
2.1.1 基于农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测算文献 | 第22-23页 |
2.1.2 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碳源搜集与测算文献 | 第23-25页 |
2.2 农业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 | 第25-28页 |
2.2.1 经济因素对农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 第25-26页 |
2.2.2 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对农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 第26-28页 |
2.3 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或碳生产率测算的研究文献 | 第28-31页 |
2.3.1 种植业碳排放效率测算的研究文献 | 第28-30页 |
2.3.2 农林牧副渔业碳排放率测算的研究文献 | 第30-31页 |
2.4 农业部门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 | 第31-32页 |
2.5 农业部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国外文献 | 第32-35页 |
2.5.1 宏观层面的农业碳排放量测算研究文献 | 第32-33页 |
2.5.2 微观层面的农业碳排放量测算研究文献 | 第33-34页 |
2.5.3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献 | 第34-35页 |
2.6 文献述评 | 第35-37页 |
3 理论基础与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37-51页 |
3.1 农业部门碳排放的生态机理分析 | 第37-41页 |
3.1.1 农业部门碳排放生态机理的维度划分及理由 | 第37-38页 |
3.1.2 农地利用产生碳排放的生态机理 | 第38-40页 |
3.1.3 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的生态机理 | 第40页 |
3.1.4 水稻种植产生碳排放的生态机理 | 第40-41页 |
3.1.5 牲畜养殖产生碳排放的生态机理 | 第41页 |
3.2 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1-48页 |
3.2.1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第41-43页 |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3-44页 |
3.2.3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理论 | 第44-45页 |
3.2.4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 | 第45-47页 |
3.2.5 外部性理论 | 第47-48页 |
3.3 基于理论基础的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实证研究设计 | 第51-66页 |
4.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51-56页 |
4.1.1 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方法:LMDI模型 | 第51-52页 |
4.1.2 Tapio脱钩模型 | 第52-54页 |
4.1.3 含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法 | 第54-55页 |
4.1.4 面板probit模型 | 第55-56页 |
4.2 农业碳排放效率测算的投入产出指标设计 | 第56-59页 |
4.2.1 投入指标设计 | 第56-58页 |
4.2.2 产出指标设计 | 第58-59页 |
4.3 农业碳排放效率潜在影响因素的测量变量设计 | 第59-62页 |
4.3.1 政策因素的测量变量设计 | 第59-60页 |
4.3.2 技术创新因素的测量变量设计 | 第60页 |
4.3.3 土地利用结构的测量变量设计 | 第60页 |
4.3.4 劳动力因素和机械化程度的测量变量设计 | 第60-61页 |
4.3.5 市场因素的测度变量设计 | 第61页 |
4.3.6 贸易因素的测度变量设计 | 第61-62页 |
4.4 数据来源与特殊说明 | 第62-65页 |
4.4.1 数据来源 | 第62-63页 |
4.4.2 数据说明 | 第63-64页 |
4.4.3 样本说明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样本国家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 第66-80页 |
5.1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增加值的比较分析 | 第66-69页 |
5.1.1 多数发达国家农业增加值低且增长缓慢 | 第66-68页 |
5.1.2 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农业增加值上升阶段 | 第68-69页 |
5.2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源的结构演变:农地利用的碳排放占比最高 | 第69-70页 |
5.3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的总量比较分析 | 第70-72页 |
5.3.1 多数发达国家农业碳排放处于总量下降阶段 | 第71页 |
5.3.2 美国始终是全球农业碳排放的重要贡献主体 | 第71页 |
5.3.3 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农业碳排放的主要贡献主体 | 第71-72页 |
5.3.4 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碳排放也处于总量下降阶段 | 第72页 |
5.4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的强度比较 | 第72-76页 |
5.4.1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碳排放强度仅高于日本和希腊 | 第72-75页 |
5.4.2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碳排放强度最低 | 第75-76页 |
5.5 样本国家农业技术专利申请数的比较:中国位列第六 | 第76-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与脱钩效应 | 第80-90页 |
6.1 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分析 | 第80-86页 |
6.1.1 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变化的总效应:以2000年为基期 | 第80-82页 |
6.1.2 经营规模扩张是农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 | 第82-84页 |
6.1.3 碳排放强度降低是农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 | 第84-85页 |
6.1.4 碳源结构效应对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几乎为零 | 第85-86页 |
6.2 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 | 第86-88页 |
6.2.1 发达国家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测算结果 | 第86-87页 |
6.2.2 发展中国家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测算结果 | 第87-88页 |
6.3 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成效:全样本最佳 | 第88-8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7 样本国家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的测算与国际比较 | 第90-101页 |
7.1 农业碳排放效率国际比较的思路:基于产业规模差异的考虑 | 第90-91页 |
7.2 发达国家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测算结果与分解 | 第91-95页 |
7.2.1 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演变特征:11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 第91-92页 |
7.2.2 农业碳排放技术效率的演变特征:8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 第92-93页 |
7.2.3 农业技术进步率的演变特征:10个国家呈下滑状态 | 第93-94页 |
7.2.4 总结 | 第94-95页 |
7.3 发展中国家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测算结果与分解 | 第95-99页 |
7.3.1 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演变特征:8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 第95-96页 |
7.3.2 农业技术效率的演变特征:1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 第96-97页 |
7.3.3 农业技术进步的演变特征:7个国家呈无效率状态 | 第97-98页 |
7.3.4 总结 | 第98-99页 |
7.4 中国与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国碳排放效率的比较:位列第四 | 第9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8 农业部门碳排放效率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结果 | 第101-108页 |
8.1 变量数据形式的调整与软件选择 | 第101页 |
8.2 模型拟合结果:基准模型 | 第101-103页 |
8.3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的讨论:基于基准模型拟合结果 | 第103-105页 |
8.3.1 技术创新变量的讨论 | 第103页 |
8.3.2 市场、劳动力和机械化三大因素的讨论 | 第103-104页 |
8.3.3 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成本和贸易因素的讨论 | 第104-105页 |
8.4 补充分析:加入环境规制变量的模型拟合结果与讨论 | 第105-107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108-113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08-110页 |
9.2 政策启示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附录一 样本国家农地利用的碳排放 | 第124-125页 |
附录二 样本国家水稻种植的碳排放 | 第125-126页 |
附录三 样本国家能源消耗的碳排放 | 第126-127页 |
附录四 样本国家牲畜养殖的碳排放 | 第127-128页 |
附录五 32个样本国家农业部门1961-2014年的碳排放 | 第128-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