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农业现代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2.4 “两化”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基本内涵 | 第22-23页 |
2.1.1 “三权分置”的内涵 | 第22页 |
2.1.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22页 |
2.1.3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 第22-23页 |
2.1.4 “两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23页 |
2.2 作用机制研究 | 第23-25页 |
2.2.1 “两化”的互相作用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2.2.2 “三权分置”改革对“两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六安市“两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6-39页 |
3.1 六安市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3.1.1 六安市概况 | 第26页 |
3.1.2 六安市“三权分置”改革落实情况 | 第26页 |
3.1.3 六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 第26-27页 |
3.1.4 六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 | 第27页 |
3.2 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8页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7-28页 |
3.2.2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28-30页 |
3.2.3 指标的筛选 | 第30-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三权分置”背景下六安市“两化”发展实证研究 | 第39-55页 |
4.1 基于熵权的六安市“两化”综合发展评价 | 第39-44页 |
4.1.1 熵权法的原理 | 第39页 |
4.1.2 熵权法的步骤 | 第39-40页 |
4.1.3 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的求解步骤 | 第40页 |
4.1.4 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的求解步骤 | 第40-41页 |
4.1.5 综合评价分析 | 第41-44页 |
4.2 六安市“两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 第44-48页 |
4.2.1 耦合协调内涵 | 第44-45页 |
4.2.2 耦合协调模型建立 | 第45页 |
4.2.3 耦合协调等级划分 | 第45-46页 |
4.2.4 耦合协调指数求解过程 | 第46页 |
4.2.5 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 第46-48页 |
4.3 六安市“两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4.3.1 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4.3.2 新型城镇化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4.4 六安市“两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4.4.1 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 第50-52页 |
4.4.2 逐步完善小集镇功能,发挥“承上启下”作用 | 第52页 |
4.4.3 增强县区、市区经济带动能力,着重提高人居生活质量 | 第52-53页 |
4.4.4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区域发展层次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5.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55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