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粘滞阻尼器的结构减震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 第17-18页 |
1.3 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1.3.1 消能减震技术的概念 | 第18页 |
1.3.2 粘滞阻尼器在国内外研究及应用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理论及分析方法 | 第21-39页 |
2.1 消能减震结构的能量原理及分类 | 第21-23页 |
2.1.1 消能减震结构的能量原理 | 第21-22页 |
2.1.2 消能减震装置的分类 | 第22-23页 |
2.2 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 第23页 |
2.3 粘滞阻尼器的相关理论 | 第23-31页 |
2.3.1 粘滞阻尼器的分类 | 第23-25页 |
2.3.2 粘滞阻尼器的优点 | 第25页 |
2.3.3 粘滞阻尼器的计算模型 | 第25-27页 |
2.3.4 粘滞阻尼器的参数相互关系 | 第27页 |
2.3.5 粘滞阻尼器的等效线性阻尼理论 | 第27-28页 |
2.3.6 基于能量法的附加等效粘滞阻尼比计算 | 第28-31页 |
2.5 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方法 | 第31-38页 |
2.5.1 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模型 | 第31页 |
2.5.2 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反应谱法 | 第31-33页 |
2.5.3 快速非线性(FNA法)分析法 | 第33-37页 |
2.5.4 非线性直接积分法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 | 第39-46页 |
3.1 SAP2000和YJK软件介绍 | 第39-41页 |
3.2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防目标 | 第41页 |
3.3 设立减震目标的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步骤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装置无角度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结构减震分析 | 第46-68页 |
4.1 原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4.1.1 工程概述及建模 | 第46-47页 |
4.1.2 模型验证 | 第47-49页 |
4.2 地震波选取 | 第49-50页 |
4.3 消能减震结构的模型建立 | 第50-53页 |
4.4 多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减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53-59页 |
4.5 复核阻尼比 | 第59-61页 |
4.6 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减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61-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装置有角度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结构减震分析 | 第68-92页 |
5.1 原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68-71页 |
5.1.1 工程概述及建模 | 第68-69页 |
5.1.2 模型验证 | 第69-71页 |
5.2 地震波选取 | 第71-72页 |
5.3 消能减震结构的模型建立 | 第72-74页 |
5.4 多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减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74-81页 |
5.5 复核阻尼比 | 第81-83页 |
5.6 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减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83-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