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第一章 猪流行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1 病原学 | 第11-12页 |
1.1.1 分类 | 第11页 |
1.1.2 病原形态 | 第11页 |
1.1.3 病毒理化特性 | 第11-12页 |
1.1.4 病毒抗原性 | 第12页 |
1.1.5 培养特性 | 第12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1.2.1 传染源 | 第12页 |
1.2.2 传播途径 | 第12页 |
1.2.3 易感动物 | 第12-13页 |
1.2.4 流行特点 | 第13页 |
1.3 流行动态 | 第13-14页 |
1.3.1 国内流行动态 | 第13页 |
1.3.2 国外流行动态 | 第13-14页 |
1.4 发病机理 | 第14页 |
1.5 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1.6 病理变化 | 第15页 |
1.6.1 眼观病理变化 | 第15页 |
1.6.2 镜检病理变化 | 第15页 |
1.7 诊断方法 | 第15-18页 |
1.7.1 临床诊断 | 第15页 |
1.7.2 免疫学诊断 | 第15-16页 |
1.7.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16-18页 |
1.8 PED的防治 | 第18-20页 |
1.8.1 饲养管理 | 第18页 |
1.8.2 疫苗的研究与应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概述 | 第20-23页 |
2.1 病原学 | 第20页 |
2.1.1 分类 | 第20页 |
2.1.2 病原形态 | 第20页 |
2.1.3 理化特性 | 第20页 |
2.1.4 培养特性 | 第20页 |
2.2 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2.3 发病机理 | 第21页 |
2.4 临床症状 | 第21页 |
2.5 病理变化 | 第21-22页 |
2.6 诊断方法 | 第22-23页 |
2.6.1 临床诊断 | 第22页 |
2.6.2 免疫学诊断 | 第22页 |
2.6.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22-23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3-42页 |
第一章 PEDV和TGEV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3-31页 |
1.1 材料 | 第23-24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1.1.3 病料样本与处理 | 第23-24页 |
1.2 PEDV检测及PEDV与TGEV双重PCR检测条件优化 | 第24-26页 |
1.2.1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1.2.2 病毒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1.2.3 cDNA的制备 | 第25页 |
1.2.4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5页 |
1.2.5 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1.2.6 双重PCR反应的特异性试验 | 第26页 |
1.2.7 PED病原鉴定 | 第26页 |
1.3 结果 | 第26-29页 |
1.3.1 单重RT-PCR反应条件优化 | 第26-27页 |
1.3.2 双重RT-PCR反应条件优化 | 第27-28页 |
1.3.3 双重RT-PCR反应特异性试验 | 第28页 |
1.3.4 双重PCR最终反应条件 | 第28-29页 |
1.3.5 双重RT-PCR检测 | 第29页 |
1.4 讨论 | 第29-30页 |
1.5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抗原灭活及免疫效果评价 | 第31-42页 |
2.1 材料 | 第31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2.2 方法 | 第31-33页 |
2.2.1 病料处理 | 第31-32页 |
2.2.1.1 氢氧化铝佐剂的制备 | 第31页 |
2.2.1.2 抗原灭活 | 第31-32页 |
2.2.2 无菌检验 | 第32页 |
2.2.3 安全性试验 | 第32页 |
2.2.4 免疫效果评价 | 第32-33页 |
2.2.4.1 试验动物分组 | 第32页 |
2.2.4.2 抗体检测 | 第32-33页 |
2.2.4.3 接种免疫原 | 第33页 |
2.2.4.4 测定抗体水平 | 第33页 |
2.3 结果 | 第33-40页 |
2.3.1 无菌检验 | 第33-34页 |
2.3.2 安全性试验 | 第34页 |
2.3.3 抗体水平测定 | 第34-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5 结论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