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正丁醛羟醛缩合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2.1 碱催化剂 | 第10-18页 |
1.2.2 酸催化剂 | 第18-20页 |
1.2.3 酸碱双功能催化剂 | 第20-21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21-22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31页 |
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1 .羟醛缩合反应催化剂 | 第24-25页 |
2.3.2 羟醛缩合-加氢反应催化剂 | 第25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26页 |
2.4.1 表面酸碱性 | 第25页 |
2.4.2 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 | 第25页 |
2.4.3 物相分析 | 第25页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5-26页 |
2.4.5 X射线光电子衍射(XPS) | 第26页 |
2.4.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2.4.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 | 第26页 |
2.5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6-27页 |
2.5.1 羟醛缩合反应 | 第26-27页 |
2.5.2 羟醛缩合-加氢反应 | 第27页 |
2.6 产物分析 | 第27-28页 |
2.6.1 定量分析 | 第27页 |
2.6.2 定性分析 | 第27-28页 |
2.7 数据处理 | 第28-31页 |
2.7.1 正丁醛羟醛缩合反应 | 第28-29页 |
2.7.2 正丁醛“一锅法”合成辛醇反应 | 第29-31页 |
第三章 Ce-Al_2O_3催化正丁醛自缩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31-37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催化剂内外扩散影响的排除 | 第31-32页 |
3.3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4 动力学实验过程 | 第33页 |
3.5 动力学参数估值 | 第33-34页 |
3.6 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 第34-36页 |
3.6.1 对假设反应级数的验证 | 第34-35页 |
3.6.2 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 第35-36页 |
3.7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Ce-Al_2O_3中Ce元素的作用分析 | 第37-43页 |
4.1 前言 | 第3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4.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固定床上Ce-Al_2O_3催化正丁醛自缩合反应 | 第43-61页 |
5.1 前言 | 第4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3-60页 |
5.3.1 催化剂内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 第43-45页 |
5.3.2 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45-48页 |
5.3.3 Aspen软件模拟固定床出口转化率 | 第48页 |
5.3.4 催化剂稳定性的考察 | 第48-50页 |
5.3.5 催化剂疏水性能的改善 | 第50-57页 |
5.3.6 镁铝尖晶石重复使用性能的考察 | 第57-59页 |
5.3.7 Ni/MgAl_2O_4催化正丁醛缩合-加氢集成反应的探索研究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