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发酵类制药行业概况 | 第12页 |
1.2 发酵类制药废水概况 | 第12-18页 |
1.2.1 发酵类制药工艺 | 第12-13页 |
1.2.2 发酵类制药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13-14页 |
1.2.3 发酵类制药废水典型处理技术 | 第14-16页 |
1.2.4 发酵类制药废水典型处理工艺 | 第16-18页 |
1.3 某国药厂发酵类制药废水概况 | 第18-24页 |
1.3.1 制药生产工艺及说明 | 第18-21页 |
1.3.2 废水来源及特点 | 第21-22页 |
1.3.3 废水处理工艺及说明 | 第22-23页 |
1.3.4 废水处理工艺分析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3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 | 第26-28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 实验废水来源及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2.1 实验废水来源 | 第27页 |
2.2.2 废水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混凝技术对废水SS和COD的处理实验研究 | 第28-59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混凝机理与实验所用混凝剂介绍 | 第29-33页 |
3.2.1 混凝机理 | 第29-32页 |
3.2.2 实验所用混凝剂介绍 | 第32-33页 |
3.3 不同混凝剂的投加量对废水SS和COD的去除效率研究 | 第33-47页 |
3.3.1 不同投加量的硫酸铝对废水SS和COD的去除效率研究 | 第33-37页 |
3.3.2 不同投加量的氯化铝对废水SS和COD的去除效率研究 | 第37-40页 |
3.3.3 不同投加量的氯化铁对废水SS和COD的去除效率研究 | 第40-43页 |
3.3.4 不同投加量的聚合氯化铝对废水SS和COD的去除效率研究 | 第43-46页 |
3.3.5 最佳混凝剂的选择 | 第46-47页 |
3.4 最佳混凝剂与助凝剂联用对废水SS和COD的去除效率研究 | 第47-57页 |
3.4.1 最佳混凝剂与不同种类助凝剂的去除效率和最佳投加量研究 | 第47-51页 |
3.4.2 最佳助凝剂的选择 | 第51-53页 |
3.4.3 助凝剂的投加对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影响 | 第53-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的实验研究 | 第59-69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管式膜微滤设备及使用方法介绍 | 第60-61页 |
4.3 0.1μm孔径的管式膜过滤对废水处理效果研究 | 第61-64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61页 |
4.3.2 0.1μm孔径的管式膜过滤对废水产水通量的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4.3.3 0.1μm孔径的管式膜对过滤后的废水沉降比、SS和COD的结果及分析 | 第63-64页 |
4.4 0.5μm孔径的管式膜过滤对废水处理效果研究 | 第64-66页 |
4.4.1 实验设计 | 第64页 |
4.4.2 0.5μm孔径的管式膜过滤对废水产水通量的结果及分析 | 第64-66页 |
4.4.3 0.5μm孔径的管式膜对过滤后的废水沉降比、SS和COD的结果及分析 | 第66页 |
4.5 废水处理实施方案设计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某国药厂发酵类制药废水处理工艺改进与分析 | 第69-77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废水处理工艺改进方案 | 第69-70页 |
5.3 废水处理效果预测 | 第70-72页 |
5.4 新建构筑物与运行成本分析 | 第72-75页 |
5.4.1 新建构筑物 | 第72-75页 |
5.4.2 运行成本分析 | 第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