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回顾与简要评述 | 第13-16页 |
1.2.1 银行信用风险的发展状况研究 | 第13页 |
1.2.2 银行内部评级的体系构建研究 | 第13-14页 |
1.2.3 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8-25页 |
2.1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内涵与过程 | 第18-20页 |
2.1.1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过程 | 第19-20页 |
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 第20-22页 |
2.2.1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20页 |
2.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 第21-22页 |
2.3 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5页 |
2.3.1 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2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页 |
2.3.3 新巴塞尔协议中的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建行安仁支行授信风险管理概况 | 第25-33页 |
3.1 建行安仁支行基本情况介绍 | 第25-26页 |
3.1.1 建行安仁支行简介 | 第25页 |
3.1.2 建行安仁支行授信情况介绍 | 第25-26页 |
3.2 建行安仁支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 第26-33页 |
3.2.1 授信企业的信用评级 | 第26页 |
3.2.2 授信企业的准入制度 | 第26-27页 |
3.2.3 授信企业的授信评审 | 第27页 |
3.2.4 授信企业的资产风险分类 | 第27-29页 |
3.2.5 授信企业的授后管理 | 第29-31页 |
3.2.6 授信企业的授信预警 | 第31-33页 |
第4章 建行安仁支行授信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49页 |
4.1 授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33-34页 |
4.1.1 支行经营小企业集约化程度不够 | 第33页 |
4.1.2 授信差异化分析不够 | 第33-34页 |
4.1.3 授信客户经理工作积极性不高 | 第34页 |
4.2 授信评级方法不健全 | 第34-40页 |
4.2.1 安仁支行所采用的信用评级方法 | 第34-36页 |
4.2.2 安仁支行所采用的信用评级流程 | 第36-39页 |
4.2.3 安仁支行授信存在人为提高信用评级现象 | 第39-40页 |
4.3 授后监督和管理有待完善 | 第40-42页 |
4.3.1 偏重于生产经营而忽视对股东人品的排查 | 第40页 |
4.3.2 偏重于系统预警而忽视外部资源的整合 | 第40-42页 |
4.3.3 偏重于抵押措施而忽视贷后管理 | 第42页 |
4.4 财务指标风险识别不细致 | 第42-49页 |
4.4.1 财务指标跟踪在授信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 第42-47页 |
4.4.2 财务指标重财务分析轻实质经营 | 第47-48页 |
4.4.3 财务指标重个体分析轻整体判断 | 第48页 |
4.4.4 财务指标重静态分析轻动态分析 | 第48-49页 |
第5章 建行安仁支行授信风险管理的优化措施 | 第49-60页 |
5.1 授信风险内控制度方面的优化措施 | 第49-51页 |
5.1.1 建立授信风险派驻监督体系 | 第49-50页 |
5.1.2 完善授信风险异质管理体系 | 第50页 |
5.1.3 构建授信人员激励约束体系 | 第50-51页 |
5.2 授信风险管理工具方面的优化措施 | 第51-55页 |
5.2.1 利用动态评价方法跟踪授信风险 | 第51-52页 |
5.2.2 利用现代量化模型评价授信风险 | 第52-53页 |
5.2.3 利用有效金融工具缓释授信风险 | 第53-55页 |
5.3 授信风险信息反馈方面的优化措施 | 第55-57页 |
5.3.1 重视中小企业授信资料的审查 | 第55页 |
5.3.2 建立授信风险联合管理的制度 | 第55-56页 |
5.3.3 提升风险预警信息收集的能力 | 第56-57页 |
5.4 授信风险财务分析方面的优化措施 | 第57-60页 |
5.4.1 注重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可知性 | 第57页 |
5.4.2 提高对企业财务分析的系统性 | 第57-58页 |
5.4.3 加强对财务数据结构的敏感性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