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车辆后碰撞中乘员颅脑与颈部脊髓损伤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颅脑损伤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颅脑损伤研究发展第13页
        1.2.2 颅脑损伤机理第13-14页
        1.2.3 颅脑损伤分级第14-15页
    1.3 颈部脊髓损伤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脊髓损伤研究发展第16-17页
        1.3.2 脊髓损伤机理第17-18页
        1.3.3 脊髓损伤分级第18页
    1.4 损伤准则第18-19页
    1.5 课题来源第19页
    1.6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颅脑与脊髓解剖学结构及有限元基本理论第21-29页
    2.1 人体颅脑解剖学结构第21-24页
        2.1.1 头皮第21-22页
        2.1.2 头骨第22页
        2.1.3 脑膜第22-23页
        2.1.4 脑第23-24页
        2.1.5 脑脊液第24页
    2.2 人体脊髓解剖学结构第24-25页
    2.3 有限元基本理论第25-28页
        2.3.1 求解流程第25-26页
        2.3.2 求解平台第26-27页
        2.3.3 接触控制第27页
        2.3.4 沙漏控制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后碰撞乘员模型建模与验证第29-53页
    3.1 模型单位制第29-30页
    3.2 原始头颈及HBM头部模型第30-32页
        3.2.1 原始头颈模型第30-32页
        3.2.2 HBM头部模型第32页
    3.3 脊髓模型建模第32-34页
        3.3.1 几何建模第32-34页
        3.3.2 材料建模第34页
    3.4 脊髓模型验证第34-38页
        3.4.1 轴向拉伸验证第35-36页
        3.4.2 径向压缩验证第36-37页
        3.4.3 径向冲击验证第37-38页
    3.5 头颈改进模型第38-42页
        3.5.1 建模第38-39页
        3.5.2 验证第39-42页
    3.6 后碰混合乘员模型第42-48页
        3.6.1 BioRIDⅡ假人第42页
        3.6.2 建模第42-45页
        3.6.3 验证第45-48页
    3.7 局部生物力学响应第48-52页
        3.7.1 头部组织第48-50页
        3.7.2 颈部脊髓第50-52页
    3.8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不同后碰撞强度对乘员损伤的影响分析第53-61页
    4.1 边界条件第53页
    4.2 乘员头颈动力学响应第53-56页
    4.3 乘员头部局部生物力学响应第56-59页
        4.3.1 颅骨第56-57页
        4.3.2 大脑第57-58页
        4.3.3 小脑第58页
        4.3.4 脑干第58-59页
    4.4 乘员颈部脊髓局部生物力学响应第59-60页
        4.4.1 脊髓灰质第59页
        4.4.2 脊髓白质第59-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汽车座椅参数对乘员损伤的影响研究第61-68页
    5.1 座椅约束作用研究第61页
    5.2 边界条件第61-62页
    5.3 头颈组织损伤评价参数第62页
    5.4 头枕位置对头颈损伤影响第62-65页
        5.4.1 头后间隙第62-64页
        5.4.2 头枕高度第64-65页
    5.5 头枕刚度对乘员损伤的影响第65-67页
    5.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总结与展望第68-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致谢第78-7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臭氧—微波诱导类Fenton耦合技术处理高浓度活性偶氮染料废水
下一篇:实体书店的空间演变特征与社会文化机制--以南京市实体书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