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环境中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5-1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城市设计理论 | 第17-18页 |
·景观建筑学 | 第18页 |
·场所精神理论 | 第18-19页 |
·论文的目标、内容及结构 | 第19-21页 |
·论文的目标 | 第19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山地大学校园发展沿革 | 第22-33页 |
·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山地的建筑学意义 | 第22页 |
·山地大学校园 | 第22页 |
·几种山体特征 | 第22-23页 |
·西方山地大学校园空间规划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古代发展 | 第23-24页 |
·近代发展 | 第24页 |
·现代发展 | 第24-25页 |
·我国山地大学校园空间规划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古代的四大书院 | 第25-26页 |
·近代的过渡 | 第26-27页 |
·建国后的发展 | 第27页 |
·影响山地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因素 | 第27-31页 |
·自然因素 | 第27-30页 |
·社会因素 | 第30页 |
·教育理念 | 第30页 |
·山地大学校园文脉及文化形态 | 第30-31页 |
·设计理念 | 第31页 |
·山地大学校园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我国山地大学校园建设的特点 | 第31页 |
·当前山地大学校园发展的总体态势 | 第31页 |
·我国山地大学校园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31-32页 |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第3章 山地大学校园的空间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 | 第33-56页 |
·山地大学校园的空间构成要素 | 第33-39页 |
·道路 | 第33-35页 |
·界面 | 第35-36页 |
·中心 | 第36-37页 |
·结点 | 第37-38页 |
·标志物 | 第38页 |
·模糊 | 第38-39页 |
·山地大学校园的空间特征 | 第39-41页 |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 第39页 |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的不定性与控制性 | 第39页 |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的"聚合—分散"特性 | 第39-40页 |
·地大学校园空间的生态复合性 | 第40-41页 |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的弹性生长 | 第41页 |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分类 | 第41-49页 |
·休闲空间 | 第41-44页 |
·景观空间 | 第44-45页 |
·运动空间 | 第45-46页 |
·过渡空间 | 第46-47页 |
·交通空间 | 第47-49页 |
·山地赋予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特色 | 第49-51页 |
·山地环境成为户外空间围合的界面 | 第49页 |
·山地地形赋予校园丰富的空间类型 | 第49-50页 |
·山地赋予大学校园更强的趣味性 | 第50页 |
·山地特殊的连接方式赋予户外空间流动性 | 第50-51页 |
·山地高差赋予人们变化的视线和视点 | 第51页 |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的原则 | 第51-55页 |
·因地制宜、灵活布局 | 第52-53页 |
·因势利导与塑造特色 | 第53-54页 |
·改造与利用相结合 | 第54页 |
·注重生态并创造宜人山地环境 | 第54-55页 |
·营造山水美学意境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策略 | 第56-74页 |
·总体布局 | 第56-58页 |
·校园与山体的结合方式 | 第56-57页 |
·主要空间结构形式的建构 | 第57-58页 |
·山地大学校园的外部交往空间 | 第58-62页 |
·山地大学校园广场 | 第58-59页 |
·组团院落与建筑庭院 | 第59-60页 |
·山地步行系统与交往空间的共生 | 第60-61页 |
·外部交往空间的开放界面 | 第61-62页 |
·外部环境景观设计 | 第62-68页 |
·充分利用地形及其他自然元素 | 第62-65页 |
·山体—建筑"图—底"关系及天际线 | 第65-66页 |
·竖向景观 | 第66-67页 |
·山地大学校园的景观空间序列 | 第67-68页 |
·建筑形态及群体设计 | 第68-69页 |
·融入型 | 第68-69页 |
·共构型 | 第69页 |
·超越型 | 第69页 |
·山地大学校园的人文内涵营造 | 第69-71页 |
·山地大学校园承载着山水文化的精神内涵 | 第70页 |
·校园建筑的神韵挖掘 | 第70-71页 |
·文化的积累与创新 | 第71页 |
·山地大学校园的地方特色 | 第71-73页 |
·地方性诠释 | 第71-72页 |
·地方性特色对于山地大学校园的意义 | 第72页 |
·山地大学校园表达地方性特色的具体内容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山地大学校园之典例分析 | 第74-85页 |
·香港科技大学 | 第74-77页 |
·概况 | 第74页 |
·总体布局的山地特色 | 第74-75页 |
·空间特色 | 第75-77页 |
·深圳大学 | 第77-78页 |
·概况 | 第77页 |
·总体布局 | 第77页 |
·交往空间特色 | 第77-78页 |
·建筑形态 | 第78页 |
·景观特色 | 第78页 |
·武汉大学(初创规划) | 第78-81页 |
·综合概况 | 第78-79页 |
·地形特征 | 第79页 |
·规划特点 | 第79-81页 |
·空间环境特色 | 第81页 |
·重庆大学A区和B区 | 第81-85页 |
·综合概况 | 第81-82页 |
·地形特征 | 第82-83页 |
·规划特点 | 第83页 |
·存在问题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