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D2D通信中数据安全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D2D通信概述第13-19页
        1.2.1 D2D通信的结构和应用第15-17页
        1.2.2 D2D通信物理层关键技术第17-18页
        1.2.3 D2D内容分发第18-19页
        1.2.4 合作激励第19页
    1.3 D2D通信安全研究概述第19-23页
        1.3.1 LTE-D2D安全结构第20页
        1.3.2 D2D通信安全威胁第20-21页
        1.3.3 D2D通信安全需求第21-22页
        1.3.4 D2D通信安全研究现状第22-23页
    1.4 论文的组织和工作第23-26页
第二章 基于D2D信道特性的对称密钥协商第26-43页
    2.1 引言第26-28页
    2.2 相关工作第28-29页
    2.3 基于D2D信道特性的高性能对称密钥协商第29-36页
        2.3.1 预备理论第29-30页
        2.3.2 RSKA算法第30-33页
        2.3.3 讨论第33-36页
    2.4 性能分析第36-38页
        2.4.1 安全等级第36-37页
        2.4.2 密钥比特率第37页
        2.4.3 熵和首试成功率第37-38页
    2.5 仿真结果第38-42页
        2.5.1 实验设置第38-39页
        2.5.2 性能评估第39-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基于混合加密的D2D数据安全传输第43-64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相关工作第44-45页
    3.3 系统模型第45-48页
        3.3.1 系统结构第45-46页
        3.3.2 威胁模型和安全需求第46页
        3.3.3 预备理论第46-48页
    3.4 基于混合加密的数据安全传输协议第48-56页
        3.4.1 系统初始化第48-49页
        3.4.2 D2D数据安全传输协议第49-53页
        3.4.3 可用性分析第53-56页
    3.5 安全性分析第56-57页
    3.6 性能分析第57-62页
        3.6.1 仿真设置第58页
        3.6.2 计算开销和通信开销第58-59页
        3.6.3 系统可用性第59-62页
    3.7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基于广义签密的自适应D2D数据安全传输第64-83页
    4.1 引言第64-66页
    4.2 签密技术第66-71页
        4.2.1 相关工作第66-68页
        4.2.2 一种无证书无双线性对广义签密技术第68-71页
    4.3 系统模型第71-72页
        4.3.1 系统结构第71-72页
        4.3.2 威胁模型和安全目标第72页
    4.4 基于广义签密的自适应D2D数据安全传输第72-76页
        4.4.1 数据传输协议概述第73页
        4.4.2 数据安全传输协议第73-76页
    4.5 安全性分析第76-78页
        4.5.1 安全性第76-77页
        4.5.2 健壮性第77-78页
    4.6 性能分析和比较第78-82页
        4.6.1 安全性比较第78-79页
        4.6.2 计算开销第79-81页
        4.6.3 通信开销第81-82页
    4.7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基于保密容量的D2D数据安全共享第83-102页
    5.1 引言第83-84页
    5.2 相关工作第84-86页
    5.3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第86-89页
        5.3.1 系统模型第86-87页
        5.3.2 问题描述第87-89页
    5.4 基于保密容量的D2D链路选择第89-93页
        5.4.1 功率控制第89-90页
        5.4.2 基于保密容量的D2D链路选择第90-93页
    5.5 性能分析第93-96页
        5.5.1 D2D链路分布第93-94页
        5.5.2 下界第94-95页
        5.5.3 渐近比率第95-96页
    5.6 仿真结果第96-101页
        5.6.1 参数和环境设置第96-97页
        5.6.2 GWMIN的性能第97-98页
        5.6.3 CDeS的性能分析第98-101页
    5.7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5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102-103页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3页
附录1 第四章引理的证明第113-119页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119-120页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20-121页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生长机理及光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