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底板破坏机理 | 第11-12页 |
1.2.2 底板突水预测 | 第12-13页 |
1.2.3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 | 第16-26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6-17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17-22页 |
2.2.1 矿井地层 | 第17-20页 |
2.2.2 可采煤层 | 第20-22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22-26页 |
2.3.1 淮南煤田构造 | 第22-24页 |
2.3.2 矿井构造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36页 |
3.1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30页 |
3.1.1 松散堆积层含(隔)水层 | 第26-27页 |
3.1.2 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 | 第27-28页 |
3.1.3 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 第28-30页 |
3.1.4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 第30页 |
3.2 灰岩岩溶发育及富水性特征 | 第30-31页 |
3.3 主要断层的导水性 | 第31-32页 |
3.4 灰岩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32-33页 |
3.5 充水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3.5.1 充水水源 | 第33-34页 |
3.5.2 充水通道 | 第34-36页 |
第4章 A组煤底板破坏规律及破坏深度 | 第36-51页 |
4.1 Flac~(3D)预测底板破坏深度 | 第36-48页 |
4.1.1 模型建立与设置 | 第36-38页 |
4.1.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8-48页 |
4.1.3 破坏深度模拟结果 | 第48页 |
4.2 其他方法预测结果 | 第48-51页 |
4.2.1 计算方法 | 第49页 |
4.2.2 计算结果 | 第49-51页 |
第5章 底板突水主控因素分析 | 第51-62页 |
5.1 层次分析与Matlab及ArcGIS相结合的方法 | 第51-53页 |
5.2 A组煤底板突水主控因素分析 | 第53-62页 |
5.2.1 直接隔水层的厚度 | 第54-55页 |
5.2.2 有效隔水层的厚度 | 第55-57页 |
5.2.3 太灰含水层的水压 | 第57-59页 |
5.2.4 太灰含水层的富水性 | 第59-60页 |
5.2.5 断层密度 | 第60页 |
5.2.6 断层规模及影响范围 | 第60-62页 |
第6章 研究区A组煤底板突水危险性的脆弱性指数法分析 | 第62-71页 |
6.1 构建层次分析法模型 | 第62页 |
6.2 权重因素分析与权重计算 | 第62-64页 |
6.3 主控因素归一化处理 | 第64-67页 |
6.4 脆弱性指数法分区与评价 | 第67-69页 |
6.5 突水系数法评价 | 第69-71页 |
6.5.1 突水系数法原理 | 第69页 |
6.5.2 突水系数法评价结果 | 第69-71页 |
第7章 研究区灰岩涌水量预计 | 第71-81页 |
7.1 研究区抽水试验 | 第71-72页 |
7.1.1 抽水试验布置 | 第71页 |
7.1.2 稳定流抽水试验与参数计算 | 第71-72页 |
7.2 数值模拟预测灰岩涌水量 | 第72-77页 |
7.2.1 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7.2.3 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74-75页 |
7.2.4 模型识别与验证 | 第75-76页 |
7.2.5 模型预测结果 | 第76-77页 |
7.3 公式法预测灰岩涌水量 | 第77-79页 |
7.3.1 计算公式 | 第77-78页 |
7.3.2 计算结果 | 第78-79页 |
7.4 结果分析 | 第79页 |
7.5 可采性系数计算公式的提出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