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创新点自述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9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光催化制氢的基本原理及其体系分类 | 第12-16页 |
1.2.1 光催化制氢的基本原理 | 第12-14页 |
1.2.2 光催化产氢体系的基本类别 | 第14-16页 |
1.2.3 光催化体系的性能评价 | 第16页 |
1.3 光催化材料性能改善的基本策略概述 | 第16-24页 |
1.3.1 半导体材料的形貌、晶型及晶面调控 | 第17-19页 |
1.3.2 半导体的能带结构调控 | 第19-20页 |
1.3.3 助催化剂的表面负载 | 第20-22页 |
1.3.4 半导体异质结材料 | 第22-23页 |
1.3.5 染料敏化半导体 | 第23-24页 |
1.4 助催化剂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影响因素 | 第24-29页 |
1.4.1 助催化剂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1.4.2 助催化剂性能的内部影响因素 | 第25-29页 |
1.4.3 助催化剂性能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29页 |
1.5 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9-43页 |
1.5.1 贵金属助催化剂 | 第30-32页 |
1.5.2 非贵金属及其化合物助催化剂 | 第32-35页 |
1.5.3 其他助催化剂 | 第35-43页 |
1.6 本文的立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9页 |
第二章 Cu纳米团簇负载准纳米立方块状板钛矿TiO_2的制备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 第59-7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2.1.1 仪器及试剂 | 第60页 |
2.1.2 材料制备 | 第60-61页 |
2.1.3 材料表征 | 第61-62页 |
2.1.4 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6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62-74页 |
2.2.1 材料的晶相、微观结构和组成分析 | 第62-67页 |
2.2.2 材料的光吸收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2.2.3 Cu/BTN复合物的光催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8-71页 |
2.2.4 Cu/BTN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2.2.5 Cu/BTN光催化产氢反应机理初探 | 第72-7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第三章 Ni纳米团簇负载的准纳米立方块状板钛矿TiO_2的制备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 第79-98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80-81页 |
3.1.1 仪器及试剂 | 第80页 |
3.1.2 材料的制备 | 第80页 |
3.1.3 材料表征 | 第80页 |
3.1.4 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80-8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81-93页 |
3.2.1 材料的晶相和成分分析 | 第81-84页 |
3.2.2 材料的微结构分析 | 第84-86页 |
3.2.3 材料的光吸收性能分析 | 第86-87页 |
3.2.4 反应条件对Ni/BTN复合物的光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87-88页 |
3.2.5 Ni的氧化形态对BTN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3.2.6 Ni/BTN复合物的光催化产氢反应机理初探 | 第90-9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第四章 碳包镍(Ni@C)负载的Cd_(0.8)Zn_(0.2)S固溶体的制备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 第98-11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99-100页 |
4.1.1 仪器及试剂 | 第99页 |
4.1.2 材料制备 | 第99-100页 |
4.1.3 材料表征 | 第100页 |
4.1.4 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10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2页 |
4.2.1 材料的晶相、微观结构和组成分析 | 第100-105页 |
4.2.2 产物的光吸收性能分析 | 第105页 |
4.2.3 光催化产氢活性对比分析 | 第105-107页 |
4.2.4 Ni@C/Cd_(0.8)Zn_(0.2)S光催化稳定性对比分析 | 第107-109页 |
4.2.5 Ni@C/Cd_(0.8)Zn_(0.2)S光催化产氢反应机理的初探 | 第109-11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实验结果 | 第117-118页 |
思考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