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区概况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1.6 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6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7-20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0-22页 |
2.2.1 EW向构造带 | 第20页 |
2.2.2 NE—NNE向断裂带 | 第20-22页 |
2.2.3 NW—NNW向断裂带 | 第22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2-23页 |
2.4 脉岩 | 第23-24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胶东中生代花岗岩地质特征研究 | 第26-46页 |
3.1 中生代花岗岩系列划分 | 第26-29页 |
3.1.1 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 | 第27页 |
3.1.2 栾家河型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 第27-29页 |
3.1.3 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 第29页 |
3.2 中生代花岗岩成岩年龄 | 第29-31页 |
3.3 中生代花岗岩侵位构造岩相特征 | 第31-42页 |
3.3.1 玲珑型似片麻状花岗岩—剪切构造岩相 | 第31-32页 |
3.3.2 玲珑型花岗岩似片麻构造测量 | 第32-34页 |
3.3.3 玲珑型花岗岩应力指向分析 | 第34-35页 |
3.3.4 栾家河型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引张构造岩相 | 第35页 |
3.3.5 栾家河型花岗岩应力指向分析 | 第35-36页 |
3.3.6 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挤压构造岩相 | 第36-37页 |
3.3.7 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似片麻构造测量 | 第37-39页 |
3.3.8 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斑晶展布特征 | 第39-41页 |
3.3.9 郭家岭型花岗岩应力指向分析 | 第41-42页 |
3.4 中生代花岗岩显微构造变形特征 | 第42-45页 |
3.5 中生代花岗岩与金矿化的关系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东风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46-58页 |
4.1 地层 | 第46-47页 |
4.2 构造 | 第47-48页 |
4.2.1 破头青断裂 | 第47页 |
4.2.2 九曲-蒋家断裂 | 第47-48页 |
4.3 岩浆岩 | 第48-50页 |
4.4 矿体地质特征 | 第50页 |
4.5 矿石特征 | 第50-53页 |
4.5.1 矿石结构构造 | 第50-51页 |
4.5.2 金属矿物特征 | 第51-53页 |
4.6 围岩蚀变类型 | 第53-55页 |
4.7 矿化阶段划分 | 第55-56页 |
4.8 找矿标志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玲珑金矿田构造蚀变分带与成矿构造应力场恢复 | 第58-67页 |
5.1 构造蚀变分带 | 第58-61页 |
5.2 成矿构造应力场恢复 | 第61页 |
5.3 岩石应变比测量 | 第61-63页 |
5.4 构造差应力值估算 | 第63-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项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