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叙论 | 第8-13页 |
第一章 现代碧武里佛教匠工社会与灰泥造像技艺 | 第13-26页 |
一、碧武里佛教造像工匠的社会角色 | 第13-14页 |
二、佛历2470年前工匠的社会关系 | 第14-16页 |
三、佛历2470—2510时代迄今社会变迁下的碧武里匠工情境 | 第16-18页 |
四、现代社会的匠工与现代碧武里匠工 | 第18-21页 |
五、现代匠工的传教与知识 | 第21页 |
六、磨灰泥程序 | 第21-23页 |
七、刻雕花式的过程 | 第23页 |
八、画花式过程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现代碧武里传教法事与灰泥艺术 | 第26-35页 |
一、研究方向的发展 | 第26-27页 |
二、方向分析研究 | 第27页 |
三、现代碧武里府灰泥匠工社会地位和传教智慧法 | 第27-29页 |
四、现代碧武里佛教灰泥匠工艺术创作群体样品 | 第29-31页 |
五、佛陀创造靠神圣信仰 | 第31-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泰国佛像教义信俗、造像风格源流 | 第35-59页 |
一、席中寺及素可泰遗址佛韵考察 | 第35-37页 |
二、佛教艺术与信仰史前史追溯 | 第37-38页 |
三、东北火葬信仰与佛雕传统探义 | 第38-40页 |
四、佛像与教义相关的问题与证据 | 第40-46页 |
五、成佛愿念催生佛教造像慈善 | 第46-49页 |
六、积累功德的造像与图像义理风格流变 | 第49-55页 |
附论:泰国当代艺坛及展馆对传统的承变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附录:碧武里灰泥匠工及作品专访 | 第60-69页 |
一、通络诶用组的灰泥匠工 | 第60-64页 |
二、自由灰泥工作组艺术创作群体 | 第64-69页 |
参考文献与注释 | 第69-79页 |
一、泰文文献与注释 | 第69-77页 |
二、中文论著与英文汉译文献 | 第77-79页 |
图版目录 | 第79-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一、感恩人生艺术际遇与挑战情境 | 第109-110页 |
二、感恩中泰睦邻友好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