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动防御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22页 |
1.1.1 新形势下网络攻击日新月异 | 第16页 |
1.1.2 当前网络攻防态势极端不对称 | 第16-17页 |
1.1.3 传统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的不足 | 第17-18页 |
1.1.4 网络主动防御技术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1.1.5 网络主动防御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0-22页 |
1.2 本文工作 | 第22-23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23-27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 第27-43页 |
2.1 端口碰撞与NAT/FW穿越 | 第27-34页 |
2.1.1 技术简介 | 第27-29页 |
2.1.2 NAT/FW穿越技术发展概况 | 第29-30页 |
2.1.3 基于端口碰撞的FW穿越研究概况 | 第30-33页 |
2.1.4 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2.2 地址、端口跳变通信技术 | 第34-39页 |
2.2.1 技术简介 | 第34-35页 |
2.2.2 地址、端口跳变通信模型研究概况 | 第35-37页 |
2.2.3 地址、端口跳变同步机制研究概况 | 第37-38页 |
2.2.4 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 | 第38-39页 |
2.3 网络流水印/指纹技术研究 | 第39-43页 |
2.3.1 技术简介 | 第39页 |
2.3.2 网络流水印/指纹技术研究概况 | 第39-41页 |
2.3.3 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基于端口碰撞的NAPT/FW穿越 | 第43-61页 |
3.1 问题分析与描述 | 第43-44页 |
3.2 设计思路 | 第44-46页 |
3.3 PK-NFT机制 | 第46-52页 |
3.3.1 系统架构 | 第46-47页 |
3.3.2 模块设计 | 第47-50页 |
3.3.3 通信模型 | 第50-52页 |
3.4 PK-NFT安全性分析 | 第52-53页 |
3.5 PK-NFT应用场景 | 第53-56页 |
3.6 实现与性能测试 | 第56-60页 |
3.6.1 技术实现 | 第56-59页 |
3.6.2 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随机端口和地址跳变通信模型 | 第61-85页 |
4.1 RPAH机制 | 第62-66页 |
4.1.1 客户地址变换 | 第63页 |
4.1.2 服务端口和地址跳变 | 第63-66页 |
4.2 RPAH体系结构与协议 | 第66-70页 |
4.2.1 体系结构 | 第66-68页 |
4.2.2 通信协议 | 第68-70页 |
4.3 RPAH支撑机制 | 第70-72页 |
4.3.1 地址和端口解复用 | 第70页 |
4.3.2 访问控制和非法连接检测 | 第70-72页 |
4.4 实现和测试 | 第72-74页 |
4.5 评估 | 第74-83页 |
4.5.1 攻击模型 | 第74页 |
4.5.2 对抗随机扫描的有效性 | 第74-80页 |
4.5.3 对抗蠕虫扫描的有效性 | 第80-81页 |
4.5.4 开销 | 第81-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抵御中间人攻击的跳变自同步机制 | 第85-99页 |
5.1 KHSS机制 | 第85-89页 |
5.1.1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 第85-87页 |
5.1.2 基于加密哈希的自同步 | 第87-89页 |
5.2 基于KHSS的PAH系统的优点 | 第89-90页 |
5.3 安全性分析 | 第90-92页 |
5.3.1 HMAC机制描述 | 第90页 |
5.3.2 KHSS机制的安全性 | 第90-91页 |
5.3.3 基于KHSS的PAH系统的安全性 | 第91-92页 |
5.4 性能测试与评估 | 第92-95页 |
5.4.1 仿真测试 | 第92-93页 |
5.4.2 真实网络测试 | 第93-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9页 |
第六章 基于流指纹的主动网络安全管控方案 | 第99-111页 |
6.1 IBF机制 | 第100-103页 |
6.1.1 指纹生成 | 第100页 |
6.1.2 指纹编码与解码 | 第100-102页 |
6.1.3 指纹模型 | 第102-103页 |
6.2 理论分析 | 第103-105页 |
6.3 应用场景 | 第105-106页 |
6.4 实现与测试 | 第106-108页 |
6.4.1 评估环境 | 第106页 |
6.4.2 评估结果 | 第106-10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111-113页 |
7.2 未来工作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