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遥感技术论文--遥感技术的应用论文

卫星偏振遥感的云光学特性分析及主要参数反演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 云光学厚度反演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1 云光学厚度反演研究第15-17页
        1.2.2 云光学厚度反演有待解决的问题第17-18页
    1.3 云顶高度反演方法研究进展第18-21页
        1.3.1 基于成像几何方法的云顶高度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2 基于通道辐射特性方法的云顶高度反演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大气偏振遥感器研究进展第21-25页
        1.4.1 国外大气偏振遥感器研究进展第22-23页
        1.4.2 国内大气偏振遥感器研究进展第23-25页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第25-28页
        1.5.1 研究思路第25-26页
        1.5.2 章节安排第26-28页
第2章 星载多角度偏振成像技术原理第28-38页
    2.1 光的偏振态及其数学描述第28-32页
        2.1.1 光的偏振态第28-30页
        2.1.2 偏振的数学描述第30-32页
    2.2 多角度偏振测量基本原理第32-35页
        2.2.1 偏振成像测量原理第32-34页
        2.2.2 多角度信息第34-35页
    2.3 星载多角度偏振数据预处理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有云大气的矢量辐射传输第38-62页
    3.1 粒子的散射基本概念第38-43页
        3.1.1 单粒子光学特性第38-39页
        3.1.2 体散射第39-43页
    3.2 大气粒子散射相矩阵及散射特性计算方法第43-48页
        3.2.1 大气粒子散射相矩阵第43-44页
        3.2.2 球形粒子Mie散射第44-46页
        3.2.3 Rayleigh散射第46-47页
        3.2.4 非球形粒子的散射特性计算方法第47-48页
    3.3 有云大气辐射的传输过程分析第48-54页
        3.3.1 大气顶太阳辐照度第49-50页
        3.3.2 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第50-51页
        3.3.3 下垫面反射计算第51-54页
    3.4 矢量辐射传输方程及其数值求解第54-61页
        3.4.1 水平均匀大气的一维辐射传输方程第54-56页
        3.4.2 引入偏振的辐射传输方程第56-58页
        3.4.3 矢量辐射传输方程的数值解第58-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基于可见-近红外波段的云光学厚度反演研究第62-90页
    4.1 有云大气的表观反射率的模拟分析第62-71页
        4.1.1 有云大气模型第62-64页
        4.1.2 反射率和偏振反射率对云光学厚度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第64-70页
        4.1.3 大气顶反射率对地表反射率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第70-71页
    4.2 云散射模型及有效粒子半径对云光学厚度反演结果影响分析第71-75页
        4.2.1 水云有效粒子半径对云光学厚度反演的影响第71-72页
        4.2.2 不同冰云散射模型对云光学厚度反演的影响第72-73页
        4.2.3 不同冰云有效粒子半径对云光学厚度反演的影响第73-75页
    4.3 其他因素对云光学厚度反演的影响第75-78页
        4.3.1 云相态识别准确性对云光学厚度反演的影响第75-76页
        4.3.2 气溶胶对云光学厚度反演的影响第76-78页
    4.4 基于可见-近红外的云光学厚度反演算法设计第78-81页
        4.4.1 反演基本原理第78-79页
        4.4.2 查找表设计第79-80页
        4.4.3 反演流程第80-81页
    4.5 云光学厚度反演结果误差分析第81-83页
    4.6 基于POLDER数据云光学厚度反演实例及结果分析第83-89页
        4.6.1 不同冰云散射模型云光学厚度反演结果比较分析第83-86页
        4.6.2 海洋上空云光学厚度反演结果分析第86-87页
        4.6.3 陆地上空云光学厚度反演结果分析第87-89页
    4.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5章 基于多角度偏振信息的云顶高度反演研究第90-110页
    5.1 基于490nm与865nm偏振反射率差反演云顶高度的理论分析第90-92页
    5.2 偏振反射率差对云顶压强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第92-95页
        5.2.1 云散射模型及有效粒子半径的选取第92-93页
        5.2.2 偏振反射率差对云顶压强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第93-95页
    5.3 其他因素对大气顶偏振反射率差的影响分析第95-100页
        5.3.1 有效粒子半径对大气顶偏振反射率差的影响第95-97页
        5.3.2 云光学厚度对大气顶偏振反射率差的影响第97-98页
        5.3.3 气溶胶对大气顶偏振反射率差的影响第98-100页
    5.4 基于偏振反射率差的云顶高度反演算法设计第100-101页
        5.4.1 查找表设计第100页
        5.4.2 反演流程第100-101页
    5.5 基于偏振反射率差的云顶压强反演结果误差分析第101-102页
    5.6 基于PRD-LUT的云顶高度反演实例及结果分析第102-108页
        5.6.1 冰云云顶高度反演结果分析第103-106页
        5.6.2 水云云顶高度反演结果分析第106-108页
    5.7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6章 基于氧气A吸收带的云顶高度反演研究第110-124页
    6.1 基于氧气A吸收带的表观压强反演原理第110-113页
    6.2 基于氧气A吸收带云顶压强反演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13-116页
        6.2.1 大气模式对表观压强反演的影响第113页
        6.2.2 云层上方大气气溶胶对表观压强反演的影响第113-114页
        6.2.3 地表反射对云顶压强反演的影响第114-116页
    6.3 基于氧气A吸收带云顶高度反演算法设计第116-117页
        6.3.1 查找表设计第116页
        6.3.2 反演流程第116-117页
    6.4 基于氧气A吸收带的云顶压强反演误差分析第117-119页
    6.5 基于氧气A吸收带云顶高度反演实例及结果分析第119-121页
    6.6 两种不同云顶高度反演方法的比较分析第121-122页
    6.7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24-128页
    7.1 论文总结第124-126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26页
    7.3 未来工作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0页
附录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传感器融合的三维场景感知
下一篇:基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新型气湿敏传感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