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能源需求与核能 | 第13页 |
1.1.2 核燃料循环 | 第13-14页 |
1.2 放射性废水的处置 | 第14-16页 |
1.2.1 蒸发浓缩法 | 第14页 |
1.2.2 化学沉淀法 | 第14-15页 |
1.2.3 物理化学法 | 第15-16页 |
1.2.4 吸附法 | 第16页 |
1.2.5 溶剂萃取法 | 第16页 |
1.3 纳米材料与放射性元素吸附 | 第16-21页 |
1.3.1 碳纳米管 | 第17-18页 |
1.3.2 氧化石墨烯 | 第18-19页 |
1.3.3 介孔材料 | 第19-20页 |
1.3.4 新型二维片层材料 | 第20-21页 |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 | 第21-29页 |
1.4.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简介 | 第21-23页 |
1.4.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3页 |
1.4.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表征 | 第23-24页 |
1.4.4 水稳定的MOFs材料 | 第24页 |
1.4.5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 第24-29页 |
1.5 MOFs材料在锕系元素吸附方面的应用 | 第29-32页 |
1.6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32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37页 |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33-34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3 溶液配制 | 第34-35页 |
2.3.1 UO_2(NO_3)_2母液的配制 | 第34页 |
2.3.2 UO_2(NO_3)_2稀液的配制 | 第34-35页 |
2.3.3 NaClO_4溶液的配制 | 第35页 |
2.3.4 混合离子溶液的配制 | 第35页 |
2.4 材料表征 | 第35-36页 |
2.4.1 粉末X-射线衍射(PXRD)表征 | 第35页 |
2.4.2 氮气吸附/脱附 | 第35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5页 |
2.4.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5-36页 |
2.4.5 热重分析(TGA) | 第36页 |
2.4.6 元素含量分析(ICP-OES) | 第36页 |
2.5 吸附实验 | 第36页 |
2.6 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同构型MIL-100s的制备表征及其对U(VI)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37-55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同构型MIL-100(Al,Fe,Cr)的制备 | 第37-38页 |
3.2.1 MIL-100(Al)的合成 | 第37-38页 |
3.2.2 MIL-100(Fe)的合成 | 第38页 |
3.2.3 MIL-100(Cr)的合成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3.3.1 PXRD表征 | 第38-39页 |
3.3.2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 | 第39-40页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3.3.4 热重分析 | 第41页 |
3.3.5 材料表面Zeta电势测定 | 第41-42页 |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2-43页 |
3.4 U(VI)吸附研究 | 第43-51页 |
3.4.1 溶液pH影响 | 第43-45页 |
3.4.2 吸附动力学 | 第45-47页 |
3.4.3 吸附等温线 | 第47-48页 |
3.4.4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5 离子选择性 | 第49-50页 |
3.4.6 材料稳定性 | 第50页 |
3.4.7 循环利用 | 第50-51页 |
3.5 吸附机理研究 | 第51-54页 |
3.5.1 U(VI)负载研究 | 第51-52页 |
3.5.2 固体核磁铝谱(27AlNMR)分析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缺陷化UiO-66s的调控构建及其对U(VI)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缺陷化UiO-66s的调控制备 | 第55-56页 |
4.2.1 无缺陷UiO-66的制备 | 第55页 |
4.2.2 缺陷化UiO-66s的制备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4.3.1 PXRD表征 | 第56-57页 |
4.3.2 氮气物理吸附/脱附 | 第57-58页 |
4.3.3 热重分析 | 第58-59页 |
4.3.4 正电子淹没谱(PALS) | 第59-60页 |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量色散X射线谱(EDX) | 第60-61页 |
4.4 U(VI)吸附研究 | 第61-65页 |
4.4.1 溶液pH影响 | 第61-62页 |
4.4.2 吸附动力学 | 第62页 |
4.4.3 吸附等温线 | 第62-64页 |
4.4.4 离子选择性 | 第64页 |
4.4.5 循环利用及稳定性 | 第64-65页 |
4.5 吸附机理研究 | 第65-68页 |
4.5.1 红外光谱 | 第65页 |
4.5.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65-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