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不同形貌、尺寸UO_x的制备及其催化去除NO的性能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2页
    1.2 氮氧化物概述第12-13页
        1.2.1 NO_x的主要来源第12-13页
        1.2.2 NO_x的主要危害第13页
    1.3 催化降解NO_x的研究现状第13-21页
        1.3.1 催化分解第14-15页
        1.3.2 低温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第15-18页
        1.3.3 低温H_2选择性催化还原第18-20页
        1.3.4 三效催化转化器技术第20-21页
        1.3.5 还原剂的影响第21页
    1.4 铀氧化物UO_x概述第21-23页
        1.4.1 铀氧化物的特点第22页
        1.4.2 铀氧化物的催化应用第22-23页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3-26页
        1.5.1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5.2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6-32页
    2.1 主要仪器、试剂及气体第26-28页
        2.1.1 主要仪器设备第26-27页
        2.1.2 主要试剂及气体第27-28页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28-29页
        2.2.1 溶剂热法第28页
        2.2.2 沉淀法第28-29页
        2.2.3 浸渍法第29页
    2.3 催化性能评价第29-30页
    2.4 物理化学特性表征第30-32页
        2.4.1 X射线衍射表征(XRD)第30页
        2.4.2 氮气吸脱附实验(BET)第30页
        2.4.3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30-31页
        2.4.4 O_2程序升温氧化(O_2-TPO)第31页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1-32页
第三章 不同形貌U_3O_8的制备及催化还原NO的性能第32-42页
    3.1 前言第32页
    3.2 不同形貌纳米U_3O_8的制备第32-33页
        3.2.1 U_3O_8纳米棒第32页
        3.2.2 U_3O_8纳米长方体第32-33页
        3.2.3 U_3O_8纳米片第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3.3.1 物化特征第33-37页
            3.3.1.1 XRD第33-34页
            3.3.1.2 SEM和TEM第34-36页
            3.3.1.3 氮气吸脱附第36页
            3.3.1.4 H_2-TPR第36-37页
        3.3.2 催化性能第37-40页
            3.3.2.1 不同形貌纳米U_3O_8的催化活性第37-38页
            3.3.2.2 空速对NO和CO转化率的影响第38-40页
            3.3.2.3 棒状U_3O_8催化NO转化的稳定性第40页
    3.4 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不同尺寸纳米UO_2制备及催化还原NO的性能第42-56页
    4.1 前言第42页
    4.2 不同尺寸纳米UO_2的制备第42-43页
        4.2.1 U-300第42页
        4.2.2 U-200第42-43页
        4.2.3 U-60第4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3-54页
        4.3.1 物化特征第43-48页
            4.3.1.1 XRD第43-44页
            4.3.1.2 SEM第44-45页
            4.3.1.3 氮气吸脱附第45-46页
            4.3.1.4 H_2-TPR第46-47页
            4.3.1.5 O_2-TPO第47-48页
        4.3.2 催化性能第48-54页
            4.3.2.1 不同尺寸纳米UO_2的催化活性第48-50页
            4.3.2.2 H_2O对催化NO和CO转化的影响第50-51页
            4.3.2.3 负载Au对催化NO和CO转化的影响第51-52页
            4.3.2.4 U-300负载5%Au的H_2-TPR第52-53页
            4.3.2.5 U-300负载5%Au的TEM第53-54页
    4.4 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5.1 结论第56页
    5.2 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8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铋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两种药物残留—溴布特罗和双氯芬酸钠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