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干旱区绿洲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第10-32页
    1.1 生态风险评价第10-26页
        1.1.1 基本概念第10页
        1.1.2 生态风险的特点第10-11页
        1.1.3 生态风险评价法律支撑研究进展概述第11-13页
        1.1.4 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5 生态风险评价应用研究概述第15-25页
            1.1.5.1 国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概述第16-19页
            1.1.5.2 国内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第19-25页
        1.1.6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小结第25-26页
    1.2.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第26-32页
        1.2.1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内涵第26-28页
        1.2.2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第28-30页
        1.2.3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小结第30-32页
第二章 论文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2-39页
    2.1 研究背景第32页
    2.2 研究意义第32-34页
    2.3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第34-35页
    2.4 论文研究目标第35页
    2.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5-36页
    2.6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6-39页
第三章 干旱区绿洲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体系第39-61页
    3.1 干旱区绿洲的内涵第39-40页
    3.2 干旱区绿洲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第40-43页
    3.3 研究区域及管理目标的界定第43-44页
    3.4 风险源的选择第44-46页
    3.5 风险受体分析及评价终点的确认第46-51页
        3.5.1 风险受体的选取第46-48页
        3.5.2 评价终点的确定第48-51页
    3.6 压力-响应分析及概念模型的建立及风险分级第51-53页
    3.7 利用3S技术进行区域生态风险度量及风险图的绘制第53-56页
        3.7.1 前提假设第53-54页
        3.7.2 区域化变量第54页
        3.7.3 变异函数及理论模型第54-55页
        3.7.4 变异函数检验第55页
        3.7.5 克里格插值第55-56页
    3.8 生态风险评价结论第56-57页
    3.9 干旱区生态风险评价技术体系小结第57-61页
        3.9.1 工作程序第57-59页
        3.9.2 风险概率评估第59页
        3.9.3 景观稳定性指数评估第59页
        3.9.4 生产力指数评估第59-60页
        3.9.5 风险值计算第60页
        3.9.6 生态风险值的等级评价第60页
        3.9.7 风险图绘制第60页
        3.9.8 风险描述并形成研究报告第60-61页
第四章 实例研究第61-86页
    4.1 研究区域第61-64页
        4.1.1 研究区域第61-62页
        4.1.2 研究区域气候条件第62页
        4.1.3 水文特征第62-63页
        4.1.4 人口分布及城市化情况第63-64页
    4.2 研究区遥感数据处理第64-70页
        4.2.1 遥感数据准备第64页
        4.2.2 非遥感数据第64页
        4.2.3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第64-70页
            4.2.3.1 遥感信息数据预处理第64-69页
            4.2.3.2 遥感图像分类第69-70页
    4.3 风险源及综合风险概率计算第70-81页
        4.3.1 动植物生长因子分析第71-76页
        4.3.2 自然因子分析第76-79页
        4.3.3 人类干扰因子分析第79-80页
        4.3.4 风险源权重计算第80-81页
    4.4 评价终点的判定与计算第81-82页
    4.5 生态风险图及风险值计算第82-86页
        4.5.1 生态风险值变化计算第82-83页
        4.5.2 风险图绘制第83-86页
第五章 对比研究第86-98页
    5.1 评价框架的对比研究第86-88页
    5.2 概念模型建立的对比研究第88-95页
        5.2.1 指标体系对比第89页
        5.2.2 评价结果对比第89-95页
    5.3 与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对比第95-9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2页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98-100页
    6.2 论文的创新点第100-101页
    6.3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第113-115页
    一、发表论文第113页
    二、参与课题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电子传输—复合模型与等效电路解析及其性能优化
下一篇:二芳基乙烯分子开关及其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