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写意性研究--从绘画层面探讨汉画像石写意性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来源、研究对象与现状 | 第8-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1.1.3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 第10-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1-13页 |
2 汉画像石概述 | 第13-19页 |
2.1 社会历史渊源 | 第13-14页 |
2.2 汉画像石分布情况和自然环境 | 第14-19页 |
3 汉代“形”、“神”论和“意象”论 | 第19-27页 |
3.1 “形”与“神” | 第19-24页 |
3.1.1 贾谊的“形神”理论 | 第19-20页 |
3.1.2《淮南子》中的形、神论述 | 第20-21页 |
3.1.3 王充的“形”“神”观 | 第21-22页 |
3.1.4 桓谭对“形”、“神”的探讨 | 第22-23页 |
3.1.5 《太平经》中论述的“形”“神”观点 | 第23-24页 |
3.2 意象论 | 第24-27页 |
3.2.1 “意象”的阐释 | 第24-25页 |
3.2.2 “意象”反映在艺术中的视觉特征 | 第25页 |
3.2.3 小结 | 第25-27页 |
4 汉代丧葬观 | 第27-33页 |
4.1 汉代士族的死亡观和生死观 | 第27-29页 |
4.1.1 死后“形”的消亡 | 第28页 |
4.1.2 死后“神”的活动 | 第28-29页 |
4.2 汉代人对“死后世界”的构建 | 第29-31页 |
4.3 “死后世界”的实现 | 第31-33页 |
5 汉画像石造型艺术写意性解析 | 第33-59页 |
5.1 汉画像石造型整体构图 | 第33-50页 |
5.1.1 汉画像石造型艺术之“现实” | 第33-42页 |
5.1.2 汉画像石造型艺术之“天界” | 第42-45页 |
5.1.3 汉画像石造型艺术之“仙境” | 第45-49页 |
5.1.4 汉画像石造型艺术之“鬼界” | 第49-50页 |
5.2 汉画像石造型特征 | 第50-51页 |
5.3 汉画像石整体造型中的透视 | 第51-54页 |
5.4 汉画像石造型之线条艺术 | 第54-59页 |
5.4.1 轮廓线艺术 | 第54-55页 |
5.4.2 内部线条艺术 | 第55-59页 |
6 汉画像石的思考历程以及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59-62页 |
6.1 汉画像石研究的思考路程 | 第59页 |
6.2 汉画像石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59-60页 |
6.3 汉画像石写意性对现当代油画的影响 | 第60-62页 |
7 总结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A. 汉画像石考察速写 | 第66-7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