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测姿仪辅助“动中通”卫星通信地球站跟踪系统软件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9-11页 |
第二章 “动中通”地球站系统相关原理 | 第11-19页 |
2.1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 第11-14页 |
2.1.1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 第11-12页 |
2.1.2 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 第12-14页 |
2.2 “动中通”地球站天线对星的数学模型 | 第14-18页 |
2.2.1 坐标系模型 | 第14-16页 |
2.2.2 天线对星参数 | 第16-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动中通”地球站系统总体设计 | 第19-34页 |
3.1 地球站系统总体组成 | 第19-20页 |
3.2 信号收发系统 | 第20-23页 |
3.2.1 天线 | 第20页 |
3.2.2 馈源 | 第20-21页 |
3.2.3 正交模变换器 | 第21页 |
3.2.4 低噪声下变频器 | 第21-22页 |
3.2.5 功分器 | 第22页 |
3.2.6 卫星调制解调器 | 第22-23页 |
3.2.7 上变频功率放大器 | 第23页 |
3.3 伺服系统 | 第23-33页 |
3.3.1 电机及电机驱动 | 第24-25页 |
3.3.2 主控制器 | 第25-26页 |
3.3.3 存储器 | 第26页 |
3.3.4 传感器 | 第26-29页 |
3.3.5 GPS测姿仪与电子罗盘 | 第29-33页 |
3.4 监控系统 | 第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跟踪系统软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第34-52页 |
4.1 无刷直流电机的精确控制 | 第34-37页 |
4.1.1 PWM精确控制电机的原理 | 第34-35页 |
4.1.2 精确控制电机的实现 | 第35-37页 |
4.2 自动搜星算法 | 第37-41页 |
4.2.1 “十”字搜星法 | 第38-39页 |
4.2.2 画框搜索算法 | 第39页 |
4.2.3 两种搜星算法的比较 | 第39-40页 |
4.2.4 画框算法的改进 | 第40-41页 |
4.3 自动跟踪算法 | 第41-45页 |
4.3.1 几种常见的跟踪算法 | 第41-43页 |
4.3.2 圆锥扫描算法的关键技术 | 第43-45页 |
4.4 稳定补偿算法 | 第45-46页 |
4.4.1 三轴陀螺稳定系统 | 第45页 |
4.4.2 捷联式稳定系统 | 第45页 |
4.4.3 本系统中的稳定补偿 | 第45-46页 |
4.5 PID控制算法的应用 | 第46-51页 |
4.5.1 PID控制算法的原理 | 第46-50页 |
4.5.2 本系统中的PID控制算法应用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跟踪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52-63页 |
5.1 软件开发环境与要求 | 第52-53页 |
5.1.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第52页 |
5.1.2 软件开发要求 | 第52-53页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3页 |
5.3 系统初始化 | 第53-55页 |
5.3.1 单片机初始化配置 | 第54-55页 |
5.3.2 外部存储器的配置 | 第55页 |
5.4 扫描跟踪程序设计 | 第55-59页 |
5.4.1 天线初始化 | 第56-57页 |
5.4.2 天线进入搜星状态 | 第57-58页 |
5.4.3 天线进入跟踪状态 | 第58-59页 |
5.5 中断处理程序 | 第59-62页 |
5.5.1 外部中断0处理程序 | 第59-60页 |
5.5.2 串口0中断处理程序 | 第60-61页 |
5.5.3 定时器0溢出中断程序 | 第61-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动中通”卫星通信地球站系统性能测试 | 第63-74页 |
6.1 测试环境 | 第63-65页 |
6.2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65-73页 |
6.2.1 测试结果 | 第66-73页 |
6.2.2 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7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1 程序清单 | 第77-80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0-81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