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介绍 | 第15-19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2 锂电池的主要组分和原理 | 第16-19页 |
1.3 碳基负极材料 | 第19-20页 |
1.3.1 碳基负极材料的分类 | 第19-20页 |
1.3.2 碳基负极材料的改性 | 第20页 |
1.4 锡基负极材料 | 第20-23页 |
1.4.1 锡单质及锡氧化物 | 第20-21页 |
1.4.2 锡基负极材料的改性 | 第21-23页 |
1.5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 第23-24页 |
1.5.1 转换反应机理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23页 |
1.5.2 插层机理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23-24页 |
1.6 元素掺杂改性 | 第24-25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4页 |
2.1 实验用的主要药品及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 材料的制备 | 第27-30页 |
2.2.1 纺丝液的配制 | 第28页 |
2.2.2 静电纺丝 | 第28-29页 |
2.2.3 预氧化 | 第29页 |
2.2.4 碳化 | 第29-30页 |
2.3 材料的表征 | 第30-31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0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0页 |
2.3.3 X射线衍射 | 第30-31页 |
2.3.4 拉曼光谱 | 第31页 |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34页 |
2.4.1 CR2025纽扣电池的制备 | 第31-32页 |
2.4.2 充放电测试 | 第32页 |
2.4.3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2页 |
2.4.4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4-55页 |
3.1 不同掺杂元素对锡氧化物/碳纳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34-37页 |
3.1.1 形貌结构 | 第34页 |
3.1.2 电化学性能 | 第34-37页 |
3.2 不同掺杂比例对锡氧化物/碳纳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1 不同掺杂元素对锡氧化物/碳纳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电化学性能 | 第38页 |
3.3 不同碳化温度对锡氧化物/碳纳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38-43页 |
3.3.1 纤维形貌 | 第38-40页 |
3.3.2 晶型结构 | 第40-41页 |
3.3.3 表面微观分析 | 第41-42页 |
3.3.4 电化学性能 | 第42-43页 |
3.4 不同碳化时间对锡氧化物/碳纳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1 晶型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3.4.2 电化学性能 | 第44-45页 |
3.5 铜掺杂对锡氧化物/碳纳米纤维电化学性能提高原理的探讨 | 第45-55页 |
3.5.1 形貌结构 | 第45-47页 |
3.5.2 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 第47-49页 |
3.5.3 循环伏安曲线 | 第49-51页 |
3.5.4 长循环测试 | 第51-52页 |
3.5.5 交流阻抗谱 | 第52-53页 |
3.5.6 长循环后的内部形貌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