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村落安全防御系统建设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1.1 传统村落 | 第10-11页 |
1.1.2 安全防御系统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5.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5.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湖南传统村落安全防御系统建设概况 | 第22-44页 |
2.1 湖南自然及人文环境概况 | 第22-24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22页 |
2.1.2 人文环境 | 第22-24页 |
2.2 湖南传统村落安全防御系统现状调研 | 第24-34页 |
2.2.1 调研方式 | 第24页 |
2.2.2 调研对象 | 第24页 |
2.2.3 调研依据 | 第24页 |
2.2.4 调研内容 | 第24页 |
2.2.5 调研分析 | 第24-34页 |
2.3 湖南传统村落安全防御系统特征 | 第34-41页 |
2.3.1 自然适应性 | 第35-36页 |
2.3.2 私密领域性 | 第36-38页 |
2.3.3 生态功能性 | 第38-40页 |
2.3.4 文化需求性 | 第40-41页 |
2.4 湖南传统村落安全防御系统建设现状总结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湖南传统村落安全防御系统影响因素 | 第44-55页 |
3.1 自然因素 | 第44-48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45-46页 |
3.1.2 气候条件 | 第46-47页 |
3.1.3 河流水系 | 第47-48页 |
3.2 人文因素 | 第48-52页 |
3.2.1 风水思想 | 第48-49页 |
3.2.2 宗族文化 | 第49-51页 |
3.2.3 宗教信仰 | 第51-52页 |
3.3 社会因素 | 第52-55页 |
3.3.1 规划开发模式 | 第52-53页 |
3.3.2 政府行为影响 | 第53-54页 |
3.3.3 社会力量凝聚 | 第54页 |
3.3.4 技术理念支撑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湖南传统村落安全防御系统理论体系 | 第55-65页 |
4.1 物质安全防御 | 第55-61页 |
4.1.1 传统村落的选址 | 第55-56页 |
4.1.2 传统村落总体布局 | 第56-57页 |
4.1.3 传统村落的聚落形态 | 第57-59页 |
4.1.4 物质结构功能 | 第59-61页 |
4.2 文化安全防御 | 第61-65页 |
4.2.1 防灾制度 | 第61-62页 |
4.2.2 风水观念 | 第62-63页 |
4.2.3 信仰民俗 | 第63-64页 |
4.2.4 文化符号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湖南永州江永县上甘棠新村安全防御系统规划 | 第65-78页 |
5.1 规划背景 | 第65-66页 |
5.1.1 规划思想 | 第65页 |
5.1.2 规划原则 | 第65-66页 |
5.2 规划用地分析 | 第66-69页 |
5.2.1 规划用地范围 | 第66页 |
5.2.2 区位交通分析 | 第66页 |
5.2.3 基址场地分析 | 第66-67页 |
5.2.4 文化背景分析 | 第67-68页 |
5.2.5 现状问题分析 | 第68-69页 |
5.3 整体规划设计 | 第69-78页 |
5.3.1 整体规划及定位 | 第69-70页 |
5.3.2 功能分区 | 第70-71页 |
5.3.3 道路系统规划 | 第71-73页 |
5.3.4 竖向系统规划 | 第73-74页 |
5.3.5 建筑系统规划 | 第74-76页 |
5.3.6 水系统规划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