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重金属废水概况及危害 | 第10页 |
1.2 重金属废水常见处理方法 | 第10-11页 |
1.3 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11-15页 |
1.3.1 吸附剂概述 | 第11-12页 |
1.3.2 未改性的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3 改性后的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4 吸附剂的选择 | 第15-16页 |
1.5 吸附模型 | 第16-19页 |
1.5.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16页 |
1.5.2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16-17页 |
1.5.3 吸附热力学参数 | 第17-19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9-20页 |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2 试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1-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高炉渣的预处理 | 第21页 |
2.1.2 试验所用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3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2 静态吸附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单因素试验 | 第22-23页 |
2.2.2 正交试验 | 第23页 |
2.2.3 竞争吸附试验 | 第23页 |
2.2.4 吸附动力学试验 | 第23页 |
2.2.5 吸附等温线试验 | 第23-24页 |
2.3 样品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2.3.1 贮备液的配制 | 第24页 |
2.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2.3.3 高炉渣对 Cu~(2+)、Cd~(2+)、Zn~(2+)的吸附量和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 第25页 |
2.4 材料检测方法 | 第25-28页 |
2.4.1 扫描电镜分析法 | 第25-26页 |
2.4.2 X 射线衍射分析法 | 第26-27页 |
2.4.3 红外光谱分析法 | 第27-28页 |
3 高炉渣对 Cu~(2+)、Cd~(2+)、Zn~(2+)的吸附研究 | 第28-42页 |
3.1 高炉渣吸附 Cu~(2+)、Cd~(2+)、Zn~(2+)单因素试验研究 | 第28-34页 |
3.1.1 投加量对 Cu~(2+)、Cd~(2+)、Zn~(2+)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反应时间对 Cu~(2+)、Cd~(2+)、Zn~(2+)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温度对 Cu~(2+)、Cd~(2+)、Zn~(2+)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4 pH 对 Cu~(2+)、Cd~(2+)、Zn~(2+)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5 浓度对 Cu~(2+)、Cd~(2+)、Zn~(2+)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高炉渣对 Cu~(2+)、Cd~(2+)、Zn~(2+)正交试验研究 | 第34-37页 |
3.3 高炉渣对 Cu~(2+)、Cd~(2+)、Zn~(2+)共存时的竞争吸附试验研究 | 第37-41页 |
3.3.1 反应时间对 Cu~(2+)、Cd~(2+)、Zn~(2+)共存时竞争吸附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2 浓度对 Cu~(2+)、Cd~(2+)、Zn~(2+)共存时竞争吸附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高炉渣吸附 Cu~(2+)、Cd~(2+)、Zn~(2+)的机理研究 | 第42-68页 |
4.1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2-60页 |
4.1.1 吸附 qt-t 关系曲线 | 第42-44页 |
4.1.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4-60页 |
4.2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60-65页 |
4.2.1 吸附等温线 | 第60-61页 |
4.2.2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61-65页 |
4.3 吸附热力学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