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2 综述 | 第12-26页 |
2.1 国内外充填采矿技术发展过程 | 第12页 |
2.2 充填材料的分类 | 第12-17页 |
2.2.1 惰性材料 | 第13页 |
2.2.2 胶凝材料 | 第13-15页 |
2.2.3 改性材料 | 第15-16页 |
2.2.4 水 | 第16-17页 |
2.3 活性胶凝材料的化学性质 | 第17-19页 |
2.3.1 硅酸盐水泥 | 第17-18页 |
2.3.2 粉煤灰 | 第18-19页 |
2.4 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5 充填料浆流变特性的研究 | 第20-23页 |
2.5.1 充填料浆的基本特征值 | 第20-21页 |
2.5.2 液流状态和雷诺数 | 第21页 |
2.5.3 充填料浆的流变参数 | 第21-22页 |
2.5.4 流变模型 | 第22-23页 |
2.6 充填系统介绍 | 第23-26页 |
2.6.1 料浆的制备 | 第24页 |
2.6.2 充填管道布置 | 第24页 |
2.6.3 料浆管道输送 | 第24-26页 |
3 试验仪器与试验材料 | 第26-33页 |
3.1 试验仪器 | 第26-28页 |
3.2 试验材料及制备 | 第28-33页 |
3.2.1 磷石膏 | 第28-29页 |
3.2.2 矿渣 | 第29-30页 |
3.2.3 棒磨砂 | 第30-32页 |
3.2.4 添加剂 | 第32-33页 |
4 新型胶凝材料的试验研究 | 第33-43页 |
4.1 新型胶凝材料配比试验 | 第33-39页 |
4.1.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3-34页 |
4.1.2 试验过程 | 第34页 |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4.2 新型胶凝材料水化反机理分析 | 第39-41页 |
4.2.1 试验方案与过程 | 第39页 |
4.2.2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4.3 添加剂对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1 生石灰的掺量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第41页 |
4.3.2 NaOH 的掺量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3 芒硝的掺量对充填体的影响 | 第42-43页 |
5 充填料浆基本特征值和流变参数的试验研究 | 第43-53页 |
5.1 料浆基本特征值试验研究 | 第43-48页 |
5.1.1 料浆基本特征值试验方案 | 第43页 |
5.1.2 料浆基本特征值试验过程 | 第43-46页 |
5.1.3 料浆基本特征值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5.2 充填料浆流变参数试验研究 | 第48-50页 |
5.2.1 试验方案与结果 | 第49页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5.3 不同浓度和胶砂比对充填体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50-52页 |
5.3.1 试验方案和结果 | 第51页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4 新型胶凝材料棒磨砂料浆可输性分析 | 第52-53页 |
6 基于 Fluent 管道料浆输送的数值模拟 | 第53-73页 |
6.1 软件简介 | 第53-54页 |
6.1.1 Gambit 简介 | 第53页 |
6.1.2 Fluent 简介 | 第53-54页 |
6.1.3 利用 Fluent 求解问题的步骤 | 第54页 |
6.2 水平直管段料浆输送的数值模拟 | 第54-62页 |
6.2.1 利用 Gambit 建立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6.2.2 利用 Fluent 进行模拟计算 | 第56页 |
6.2.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2页 |
6.3 L 管段料浆管道输送的数值模拟 | 第62-73页 |
6.3.1 利用 Gambit 建立计算模型 | 第63-64页 |
6.3.2 竖直水平 L 管道料浆输送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6.3.3 水平竖直 L 管道料浆输送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6.3.4 水平 L 管道料浆输送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