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山煤矿多重动压影响下抽采巷道布置优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受采动影响围岩应力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煤层群开采顺序的研究 | 第11页 |
1.2.3 近距离煤层开采对底板影响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4 近距离煤层巷道位置研究 | 第12-13页 |
1.2.5 国内外对支护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6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矿区地质条件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18-29页 |
2.1 井田概况 | 第18-19页 |
2.2 煤层赋存情况 | 第19-20页 |
2.3 试验点调查综合分析 | 第20页 |
2.4 12 煤顶板结构分析 | 第20-29页 |
2.4.1 钻孔窥视参数及测点布置 | 第20-22页 |
2.4.2 窥视结果分析 | 第22-29页 |
3 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分析 | 第29-38页 |
3.1 围岩应力环境及其变形规律 | 第29-35页 |
3.1.1 开挖过程中巷道围岩应力变化 | 第29-31页 |
3.1.2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撑压力的分布 | 第31-32页 |
3.1.3 上部煤层煤柱对底板应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4 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 第33-35页 |
3.2 底板巷道位置及矿压显现规律 | 第35-37页 |
3.2.1 底板巷道布置位置 | 第35页 |
3.2.2 采动影响下巷道矿压显现与变形规律 | 第35-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近距离煤层底层回采巷道优化布置的提出 | 第38-57页 |
4.1 底层运输巷道布置方案提出 | 第38-40页 |
4.2 数值模拟方法 | 第40页 |
4.3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40-41页 |
4.4 巷道方案比较 | 第41-54页 |
4.4.1 数值模型应力环境 | 第41-42页 |
4.4.2 巷道位移及应力比较 | 第42-54页 |
4.5 回采巷道支护方案确定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矿压观测方案 | 第57-64页 |
5.1 矿压监测目的 | 第57页 |
5.2 测站布置 | 第57页 |
5.3 矿压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 第57-60页 |
5.3.1 监测内容 | 第57-59页 |
5.3.2 日常监测 | 第59-60页 |
5.4 监测仪器和物品 | 第60页 |
5.5 矿压监测布置方案 | 第60-61页 |
5.6 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论文不足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