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晚更新世曲龙滑坡堵江事件分析及堵江运动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38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3页
        1.2.1 早期滑坡堵江事件年代及气候环境分析第18-20页
        1.2.2 区域青藏高原隆升背景第20-23页
        1.2.3 大型滑坡堵江事件成因机制第23-28页
        1.2.4 早期滑坡地震参数反分析研究第28-29页
        1.2.5 高速远程滑坡运动特征研究第29-30页
        1.2.6 基于浅水流运动方程数值模型构建第30-33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3-35页
        1.3.1 研究内容第33-35页
        1.3.2 技术路线第35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35-38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与冰川活动第38-50页
    2.1 区域自然地理第38-40页
        2.1.1 地理位置第38页
        2.1.2 区域气象水文第38-40页
    2.2 区域地层岩性第40页
    2.3 区域地形地貌第40-41页
    2.4 区域大地构造第41-44页
    2.5 区域冰川痕迹第44-49页
        2.5.1 现今冰川痕迹第44-45页
        2.5.2 早期冰川痕迹第45-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曲龙早期滑坡堵江事件第50-68页
    3.1 曲龙滑坡堵江事件调查第50-57页
        3.1.1 早期堰塞湖第51-52页
        3.1.2 堵江堰塞残余体第52-54页
        3.1.3 曲龙堵江物源区第54-57页
    3.2 曲龙堵江滑坡及运动机制第57-59页
        3.2.1 曲龙堵江滑坡识别第58-59页
        3.2.2 曲龙堵江滑坡运动机制第59页
    3.3 早期气候环境与地质构造活动第59-61页
        3.3.1 堰塞湖沉积物取样及光释光测年第59-60页
        3.3.2 早期气候环境与地质构造活动第60-61页
    3.4 诱发堵江滑坡地震反分析计算第61-66页
        3.4.1 堵江滑坡滑动面第62页
        3.4.2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第62-63页
        3.4.3 滑坡安全系数计算第63页
        3.4.4 基于Newmark法参数反分析第63-65页
        3.4.5 诱发地震震级及震中距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复杂地形浅水流数值模型第68-84页
    4.1 浅水流控制方程第68-69页
    4.2 复杂地形数字化处理第69-70页
    4.3 浅水流数值模型构建第70-80页
        4.3.1 控制方程离散第71-73页
        4.3.2 界面数值通量计算第73-75页
        4.3.3 干湿边界处理及计算踪迹辨别第75-77页
        4.3.4 方程源项处理第77-79页
        4.3.5 边界条件处理第79-80页
        4.3.6 数值格式时步控制第80页
    4.4 模型实施流程第80-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5章 程序设计与合理性验证第84-94页
    5.1 SFLOW软件程序开发平台第84-85页
    5.2 SFLOW软件程序设计第85-88页
        5.2.1 数据加载模块第86页
        5.2.2 计算数据监测及进度显示模块第86-87页
        5.2.3 计算结果初步显示模块第87-88页
        5.2.4 计算结果输出及后处理第88页
    5.3 SFLOW软件程序计算结果合理性验证第88-92页
        5.3.1 物理性流动测试第88-89页
        5.3.2 工程实例对照第89-91页
        5.3.3 工程实例对照第91-92页
    5.4 本章小节第92-94页
第6章 曲龙堵江运动特征及历史演化过程第94-108页
    6.1 区域早期地形识别第94-97页
        6.1.1 早期堵江区域河床第94-97页
        6.1.2 堵江碎屑流冲出路径第97页
    6.2 区域早期地形构建第97-102页
    6.3 堵江碎屑流运动特征第102-105页
    6.4 曲龙滑坡堵江事件历史演化过程第105-107页
    6.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112页
    结论成果第108-109页
    技术展望第109-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4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泥石流物源降雨启动试验及三维颗粒流模拟研究
下一篇:PEDOT:PSS/无机复合薄膜及溶剂处理对其热电性能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