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铁路廊道的南疆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1 绪论 | 第10-2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1.2.1 城市空间发展特征与模式 | 第11-12页 |
| 1.2.2 廊道与交通廊道 | 第12-13页 |
| 1.3 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 1.3.1 城市空间发展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 1.3.2 廊道相关理论 | 第16页 |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 1.4.1 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1.4.2 交通廊道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1.4.3 总体研究评价 | 第19-20页 |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3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5.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准备 | 第23-35页 |
| 2.1 南疆研究区概况 | 第23-28页 |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3-26页 |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28页 |
| 2.2 铁路廊道研究区概况 | 第28-31页 |
| 2.2.1 廊道范围界定 | 第28-29页 |
| 2.2.2 铁路廊道特征概况 | 第29-31页 |
| 2.3 样本城镇研究区概况 | 第31-32页 |
| 2.4 数据准备 | 第32-35页 |
| 2.4.1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 2.4.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33-35页 |
| 3 铁路廊道对沿线城镇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35-46页 |
| 3.1 可达性模型 | 第35-36页 |
| 3.1.1 指标选取 | 第35-36页 |
| 3.1.2 铁路时间的确定 | 第36页 |
| 3.2 铁路廊道对沿线城镇的可达性影响 | 第36-39页 |
| 3.2.1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 3.2.2 经济潜力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 3.2.3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 3.3 铁路廊道对沿线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 | 第39-41页 |
| 3.4 铁路廊道对沿线城镇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5 铁路廊道对沿线城镇空间发展的影响 | 第42-46页 |
| 3.5.1 铁路廊道对沿线城镇扩张的影响 | 第42-44页 |
| 3.5.2 铁路廊道对沿线城镇土地覆盖类型的影响 | 第44-46页 |
| 4 南疆铁路廊道样本城镇发展过程分析 | 第46-58页 |
| 4.1 遥感影像的监督分类 | 第46-47页 |
| 4.2 阿克苏市发展过程分析 | 第47-51页 |
| 4.2.1 人口、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 第47-49页 |
| 4.2.2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 第49-51页 |
| 4.3 喀什市发展过程分析 | 第51-54页 |
| 4.3.1 人口、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 第51-52页 |
| 4.3.2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 第52-54页 |
| 4.4 叶城县发展过程分析 | 第54-58页 |
| 4.4.1 人口、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 第54-56页 |
| 4.4.2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 第56-58页 |
| 5 南疆铁路廊道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及模式 | 第58-71页 |
| 5.1 城镇空间发展的一般模式 | 第58-59页 |
| 5.2 样本城镇的空间扩展特征分析 | 第59-67页 |
| 5.2.1 建成区建设用地空间发展特征 | 第59-61页 |
| 5.2.2 建成区灯光变化空间发展特征 | 第61-66页 |
| 5.2.3 建设用地扩张与灯光变化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 5.3 南疆廊道样本城镇发展特征与模式分析 | 第67-68页 |
| 5.3.1 阿克苏市空间发展特征与模式分析 | 第67页 |
| 5.3.2 喀什市空间发展特征与模式分析 | 第67-68页 |
| 5.3.3 叶城县空间发展特征与模式分析 | 第68页 |
| 5.4 南疆廊道区域空间发展特征与模式分析 | 第68-71页 |
| 5.4.1 样本城镇建成区缓冲区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 第68-70页 |
| 5.4.2 南疆城镇廊道式发展模式的形成 | 第70-7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