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朝医四象理论的腧穴温度及PNCS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8-2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3 实验试剂与器械 | 第18-19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4.1 朝医学辨象 | 第19-21页 |
2.4.2 穴位温度的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2.4.3 CMAP的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5 NCV计算方法及统计学处理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24-34页 |
3.1 A组的数据分析 | 第24-29页 |
3.1.1 四象比例 | 第24页 |
3.1.2 一般资料 | 第24-25页 |
3.1.3 腧穴温度 | 第25-29页 |
3.1.3.1 背俞穴温度 | 第25页 |
3.1.3.2 四象背俞穴温度 | 第25-26页 |
3.1.3.3 四象右侧背俞穴温度 | 第26页 |
3.1.3.4 四象左侧背俞穴温度 | 第26页 |
3.1.3.5 四象背俞穴温度变化特点 | 第26-27页 |
3.1.3.6 原穴温度 | 第27页 |
3.1.3.7 四象原穴温度 | 第27-28页 |
3.1.3.8 四象右侧原穴温度 | 第28页 |
3.1.3.9 四象左侧原穴温度 | 第28页 |
3.1.3.10 原穴温度变化特点 | 第28-29页 |
3.1.3.11 背俞穴,原穴温度变化特点 | 第29页 |
3.2 B组的数据分析 | 第29-34页 |
3.2.1 四象比例 | 第29-30页 |
3.2.2 一般资料 | 第30页 |
3.2.3 正中神经传导参数 | 第30-34页 |
3.2.3.1 左侧参数 | 第30-31页 |
3.2.3.2 右侧参数 | 第31页 |
3.2.3.3 太阴人参数 | 第31-32页 |
3.2.3.4 少阳人参数 | 第32-33页 |
3.2.3.5 少阴人参数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4-42页 |
4.1 四象人一般情况分布结果分析 | 第34页 |
4.2 穴位温度的特点 | 第34-36页 |
4.3 末梢神经动作电位 | 第36-38页 |
4.3.1 神经传导参数左右特点 | 第36-37页 |
4.3.2 四象体质各类型间的传导特点 | 第37-38页 |
4.4 朝医四象人体质形成及辨象依据 | 第38-42页 |
4.4.1 朝医四象分阴阳、脏器大小 | 第38-39页 |
4.4.2 体质与性情、容貌的关系 | 第39页 |
4.4.3 影响鉴别的因素 | 第39-40页 |
4.4.4 朝医辨象的现代研究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综述 | 第4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