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0-14页 |
1.1.1 入选标准 | 第10页 |
1.1.2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1.1.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采集 | 第10页 |
1.1.4 纳入对象 | 第10-14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4页 |
1.2.1 主要试剂盒 | 第14页 |
1.2.2 主要仪器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1.3.1 病理诊断 | 第14页 |
1.3.2 主要检测指标及检测范围 | 第14页 |
1.3.3 DTC患者TNM分期及复发危险分层标准 | 第14-15页 |
1.3.4 ~(131)I治疗 | 第15-16页 |
1.3.5 转移的诊断标准 | 第16页 |
1.3.6 sTg和抑制性甲状腺球蛋白的定义及其测定 | 第16页 |
1.3.7 TgAb阳性的诊断标准 | 第16页 |
1.3.8 统计学方法 | 第16-18页 |
结果 | 第18-43页 |
2.1 DTC患者首次~(131)I治疗前sTg水平与不同临床指标的关系 | 第18-19页 |
2.2 首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与转移灶的关系 | 第19-29页 |
2.2.1 不同转移部位sTg、sTg/TSH比值水平比较 | 第19-21页 |
2.2.2 不同转移灶数目sTg水平比较 | 第21-22页 |
2.2.3 不同转移灶直径sTg水平比较 | 第22-23页 |
2.2.4 不同转移部位转移灶数目与sTg水平的Spearman相关分析 | 第23-24页 |
2.2.5 不同转移部位转移灶直径与sTg水平的Spearman相关分析 | 第24-25页 |
2.2.6 淋巴结和肺转移灶单双侧sTg水平比较 | 第25页 |
2.2.7 首次~(131)I治疗前sTg及sTg/TSH比值预测转移的ROC曲线 | 第25-26页 |
2.2.8 首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 | 第26-27页 |
2.2.9 首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预测远处转移的ROC曲线 | 第27-29页 |
2.2.9.1 首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预测肺转移的ROC曲线 | 第27-28页 |
2.2.9.2 首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预测骨转移的ROC曲线 | 第28-29页 |
2.3 DTC患者再次~(131)I治疗前sTg水平与不同临床指标的关系 | 第29-30页 |
2.4 再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与转移灶的关系 | 第30-43页 |
2.4.1 不同转移部位sTg、sTg/TSH比值水平比较 | 第30-32页 |
2.4.2 不同转移灶数目sTg水平比较 | 第32-33页 |
2.4.3 不同转移灶直径sTg水平比较 | 第33-34页 |
2.4.4 不同转移部位转移灶数目与sTg水平的Spearman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2.4.5 不同转移部位转移灶直径与sTg水平的Spearman相关分析 | 第35页 |
2.4.6 淋巴结和肺转移灶单双侧sTg水平比较 | 第35-36页 |
2.4.7 再次~(131)I治疗前sTg及sTg/TSH比值预测转移的ROC曲线 | 第36-37页 |
2.4.8 再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 | 第37-39页 |
2.4.9 再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预测远处转移的ROC曲线 | 第39-43页 |
2.4.9.1 再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预测肺转移的ROC曲线 | 第40-41页 |
2.4.9.2 再次~(131)I治疗前sTg、sTg/TSH比值预测骨转移的ROC曲线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综述 | 第55-6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