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新京报“动新闻”概述 | 第16-21页 |
2.1 “动新闻”定义及生产流程 | 第16-17页 |
2.1.1 “动新闻”定义 | 第16-17页 |
2.1.2 “动新闻”生产流程 | 第17页 |
2.2 “动新闻”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2.3 新京报“动新闻”概况 | 第19-21页 |
第3章 新京报“动新闻”报道特色分析 | 第21-37页 |
3.1 选题:舆情热点与专题策划并重 | 第21-25页 |
3.1.1 迅速出击:选题追踪舆情热点 | 第21-23页 |
3.1.2 定期筹备:可预见性事件报道别出心裁 | 第23-25页 |
3.2 创意融合技术,内容彰显温度 | 第25-29页 |
3.2.1 数据题材的可视化表达 | 第25-26页 |
3.2.2 政治题材的通俗式转换 | 第26-27页 |
3.2.3 力求报道视角独特、立意深远 | 第27-28页 |
3.2.4 负面题材画面呈现节制有度 | 第28-29页 |
3.3 表现形式丰富,满足受众多元需求 | 第29-33页 |
3.3.1 3D动画:回归新闻现场,满足公众参与感 | 第29-30页 |
3.3.2 Flash动画:采用亲民视角,轻松解读各类信息 | 第30-31页 |
3.3.3 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实现立体化传播 | 第31-33页 |
3.4 自建与合作相结合,实现产品的多渠道发布 | 第33-37页 |
3.4.1 借力全媒体平台,进行差异化推送 | 第33-35页 |
3.4.2 携手各大视频播出平台,积聚品牌影响力 | 第35-37页 |
第4章 新京报“动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 第37-48页 |
4.1 新京报“动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37-45页 |
4.1.1 动画人物塑造略显粗糙、感染力不足 | 第37-38页 |
4.1.2 部分标题制作有“标题党”之嫌 | 第38-41页 |
4.1.3 存在负面题材扎堆报道的情况 | 第41-42页 |
4.1.4 各平台间浏览量差别较大、互动性差 | 第42-45页 |
4.2 新京报“动新闻”报道优化措施 | 第45-48页 |
4.2.1 合理运用新技术,打造画面细腻感 | 第45页 |
4.2.2 转变标题制作手法,避免情绪性符号泛滥 | 第45-46页 |
4.2.3 合理安排推送内容,考虑受众心理因素 | 第46页 |
4.2.4 分析用户浏览数据,优化报道内容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