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5-16页 |
| 综述一 血竭、龙血竭研究概况 | 第16-23页 |
| 1 血竭的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 2 龙血竭的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 综述二 血竭、龙血竭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 1 基原植物鉴别 | 第23页 |
| 2 性状鉴别 | 第23页 |
| 3 显微鉴别 | 第23-24页 |
| 4 理化鉴别 | 第24-25页 |
| 5 分子生物学鉴别 | 第25页 |
| 6 结语 | 第25-26页 |
| 综述三 血竭、龙血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 1 血竭化学成分研究 | 第26页 |
| 2 龙血竭化学成分研究 | 第26-29页 |
| 3 血竭、龙血竭中活性化合物研究 | 第29-30页 |
| 4 结语 | 第30-31页 |
| 前言 | 第31-32页 |
| 第一章 基于《中国药典》及“中药部颁标准”的传统方法分析血竭、龙血竭样品 | 第32-54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2-3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2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 第二章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对血竭、龙血竭的真伪掺假鉴别分析 | 第54-65页 |
| 第一节 龙血竭FTIR-ATR指纹图谱建立及快速鉴别 | 第54-59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8-59页 |
| 第二节 应用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对血竭掺伪鉴别分析 | 第59-65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 第三章 利用TG-DTA法对血竭和龙血竭定性、定量鉴别分析 | 第65-73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5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72-73页 |
| 第四章 血竭、龙血竭的HPLC-PDA指纹图谱研究 | 第73-87页 |
| 第一节 血竭HPLC-PDA指纹图谱研究 | 第73-80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7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4-76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76-80页 |
| 第二节 龙血竭HPLC-PDA指纹图谱研究 | 第80-87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8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80-8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1-82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82-87页 |
| 第五章 基于HPLC-LTQ-ORBITRAP-MS联用技术的血竭、龙血竭黄酮类成分分析 | 第87-102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87-88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9-101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 第六章 基于GC-MS联用技术的血竭、龙血竭挥发油成分分析 | 第102-107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0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05-107页 |
| 第七章 血竭、龙血竭微量元素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 | 第107-116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07-108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08-11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5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第125-128页 |
| 附录 | 第128-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