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城市中小学校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3-16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3-14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4-16页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1 研究对象第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第17-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5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现代基础教育及中小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20-28页
    2.1 国外现代基础教育及学校空间的发展和演变第20-22页
    2.2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及城市中小学校的发展历程第22-26页
        2.2.1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第22-24页
        2.2.2 我国现代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的发展历程第24-26页
    2.3 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学校空间环境的影响第26-27页
        2.3.1 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第26-27页
        2.3.2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空间环境的影响第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中小学生的行为、心理与开放空间第28-38页
    3.1 行为与心理学相关理论第28-31页
        3.1.1 发展心理学第28-29页
        3.1.2 环境刺激与环境知觉第29-30页
        3.1.3 个人空间、私密性与领域性第30-31页
        3.1.4 走向自然的心理第31页
        3.1.5 场所与空间行为第31页
    3.2 中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第31-35页
        3.2.1 年龄发展差异第31-32页
        3.2.2 群体交往特征第32-33页
        3.2.3 刺激与环境知觉第33-34页
        3.2.4 安全感、私密性和领域性第34页
        3.2.5 好奇心与探索欲第34页
        3.2.6 个性差异第34-35页
    3.3 与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相适应的开放空间第35-37页
        3.3.1 空间的尺度第35页
        3.3.2 空间的布局第35-36页
        3.3.3 空间的多样化第36页
        3.3.4 自然环境第36页
        3.3.5 庇护性与围合程度第36-37页
        3.3.6 文化性第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基于学生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开放空间设计宗旨第38-48页
    4.1 空间整体性设计第38-41页
    4.2 形式多样性设计第41-42页
    4.3 尺度人文性设计第42-44页
        4.3.1 生理尺度第42-43页
        4.3.2 心理尺度第43-44页
    4.4 空间场所性设计第44-45页
    4.5 环境生态性设计第45-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城市中小学校开放空间的设计手法第48-97页
    5.1 开放空间的组织与布局第48-53页
        5.1.1 开放空间组织与布局的原则第48-51页
        5.1.2 开放空间的组织方式第51-53页
    5.2 院落及其延续性空间的设计第53-72页
        5.2.1 院落间的联系与分隔第53-57页
        5.2.2 院落的空间布局第57-60页
        5.2.3 尺度与围合第60-64页
        5.2.4 功能与场所性设计第64-65页
        5.2.5 景观设计第65-72页
        5.2.6 院落的延续性空间——斜坡的设计第72页
    5.3 平面交通联系性开放空间第72-88页
        5.3.1 平面交通联系性开放空间的形式与布局第73-74页
        5.3.2 平面交通联系性开放空间的形成机制第74-76页
        5.3.3 开放性廊空间第76-85页
        5.3.4 平台第85-86页
        5.3.5 厅空间第86-88页
    5.4 竖向交通联系性开放空间第88-91页
        5.4.1 楼梯与坡道第88-90页
        5.4.2 台阶第90-91页
    5.5 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与利用第91-95页
        5.5.1 屋顶开放空间的多样性第91页
        5.5.2 围合与界面设计第91-93页
        5.5.3 功能利用与场所构建第93-95页
    5.6 架空层的设计和利用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开放空间设计实践:深圳龙园学校第97-127页
    6.1 项目概况第97-100页
    6.2 开放空间的组织与布局第100-103页
    6.3 院落空间第103-107页
        6.3.1 院落概况第103-104页
        6.3.2 院落的联系与分隔第104页
        6.3.3 院落的布局第104-105页
        6.3.4 院落的围合与边界设计第105-106页
        6.3.5 院落的景观设计第106-107页
    6.4 斜坡第107-112页
        6.4.1 斜坡的布局与形式第107-108页
        6.4.2 斜坡的景观与交通设计第108-109页
        6.4.3 斜坡的衍生空间第109-112页
    6.5 平面交通联系性开放空间的设计第112-119页
        6.5.1 廊空间的布置与形式第112-114页
        6.5.2 廊的扩展空间的生成与设计第114-119页
    6.6 竖向交通联系性开放空间的设计第119-122页
        6.6.1 楼梯第119-120页
        6.6.2 坡道第120-121页
        6.6.3 台阶第121-122页
    6.7 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第122-125页
    6.8 架空层的空间设计第125-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结论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附件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aCl2·6H2O/膨胀珍珠岩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储热建筑材料研究
下一篇:分层土中超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