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高表达植酸酶毕赤酵母内质网稳态的形成及Wsc1p的调控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7页
    1.1 重组蛋白分泌途径概述第14-19页
        1.1.1 核糖体合成的调控及新生肽链与内质网的作用第15-16页
        1.1.2 重组蛋白在内质网中的加工与调控第16-19页
        1.1.3 重组蛋白在高尔基体中的加工第19页
    1.2 内质网稳态与未折叠蛋白响应机制第19-21页
        1.2.1 内质网压力与内质网稳态第19-20页
        1.2.2 未折叠蛋白响应机制与内质网稳态形成第20-21页
    1.3 毕赤酵母重组蛋白表达系统及应用第21-25页
        1.3.1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优势第21-22页
        1.3.2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第22-23页
        1.3.3 植酸酶及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研究进展第23-25页
    1.4 毕赤酵母重组蛋白高效分泌表达的主要策略第25-32页
        1.4.1 重组蛋白基因表达盒元件的优化第25-27页
        1.4.2 重组蛋白基因表达盒剂量的优化第27-28页
        1.4.3 蛋白质折叠通量的优化第28-29页
        1.4.4 蛋白分泌运输途径的优化第29-30页
        1.4.5 蛋白降解途径的优化第30-31页
        1.4.6 初级代谢途径的改造第31页
        1.4.7 利用组学对可提高重组蛋白表达量的靶标基因进行筛选第31-32页
    1.5 毕赤酵母蛋白质组学研究概述第32-34页
        1.5.1 基于iTRAQ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简介第32-33页
        1.5.2 毕赤酵母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33-34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第34-37页
        1.6.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34-35页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二章 基于增加基因剂量和蛋白折叠通量的高表达植酸酶毕赤酵母重组菌株的构建第37-74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38-44页
        2.2.1 质粒、菌株与引物第38-40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0-41页
        2.2.3 主要试剂第41-42页
        2.2.4 主要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第42-44页
    2.3 实验方法第44-59页
        2.3.1 植酸酶Phy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HKA-phy的构建第44-47页
        2.3.2 优化启动子和信号肽序列重组载体的构建第47-51页
        2.3.3 利用同尾酶构建含多拷贝PHY表达盒的重组载体第51-53页
        2.3.4 表达HSF1R206S重组载体的构建第53-54页
        2.3.5 毕赤酵母重组菌株的构建第54-55页
        2.3.6 重组菌株PHY拷贝数的鉴定第55-56页
        2.3.7 重组菌株植酸酶产量的比较第56-58页
        2.3.8 目的蛋白的检测第58页
        2.3.9 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检测第58-59页
        2.3.10 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第5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9-73页
        2.4.1 分泌表达植酸酶重组菌株的构建第59-62页
        2.4.2 基于增加基因剂量的过表达植酸酶重组菌株的构建第62-68页
        2.4.3 基于增加蛋白折叠通量的高表达植酸酶重组菌株的构建第68-71页
        2.4.4 高表达植酸酶重组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检测第71页
        2.4.5 高表达植酸酶重组菌株在10L发酵罐的产酶分析第71-73页
    2.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三章 高表达植酸酶重组菌株的蛋白合成网络分析第74-103页
    3.1 引言第74-75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75-78页
        3.2.1 质粒、菌株与引物第75-77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7页
        3.2.3 主要试剂第77-78页
        3.2.4 主要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第78页
    3.3 实验方法第78-88页
        3.3.1 基于Cre/loxP系统的筛选标记重复利用的重组载体的构建与应用第78-82页
        3.3.2 重组菌株的发酵与产酶检测第82-84页
        3.3.3 基于iTRAQ技术的重组菌株胞内总蛋白的分析第84-87页
        3.3.4 基因转录水平和rRNA相对水平的检测第87-8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88-102页
        3.4.1 高表达植酸酶对细胞途径的调控网络分析第88-100页
        3.4.2 qRT-PCR转录水平对差异蛋白的验证第100-102页
    3.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四章 高表达植酸酶对内质网扩张的影响第103-111页
    4.1 引言第103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103-104页
        4.2.1 质粒、菌株与引物第103-104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04页
        4.2.3 主要试剂第104页
        4.2.4 主要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第104页
    4.3 实验方法第104-106页
        4.3.1 毕赤酵母内质网扩张程度的检测第104-106页
        4.3.2 重组菌株的发酵与产酶检测第10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06-109页
        4.4.1 高表达植酸酶对内质网扩张的影响第106-107页
        4.4.2 共表达HAC1i对内质网扩张的影响第107-108页
        4.4.3 植酸酶表达量与内质网扩张程度的关系第108-109页
    4.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五章 高表达植酸酶重组菌株核糖体相对水平的调控第111-124页
    5.1 引言第111页
    5.2 材料与设备第111-113页
        5.2.1 质粒、菌株与引物第111-112页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12页
        5.2.3 主要试剂第112页
        5.2.4 主要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第112-113页
    5.3 实验方法第113-114页
        5.3.1 敲除WSC1重组菌株的构建第113页
        5.3.2 重组菌株的发酵与产酶检测第113-114页
        5.3.3 rRNA相对水平的检测第114页
        5.3.4 重组菌株内质网扩张程度的检测第114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14-122页
        5.4.1 共表达HAC1i对核糖体相对水平的影响第114-115页
        5.4.2 Wsc1p对高效表达重组蛋白时核糖体相对水平的调控第115-121页
        5.4.3 高效表达重组蛋白时细胞维护内质网稳态的模型第121-122页
    5.5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结论与展望第124-128页
    结论第124页
    本论文创新点第124-126页
    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54页
附录第154-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3-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附件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锥规范下硬热圈重求和及介质修正的部分子碎裂函数的演化方程
下一篇:中国圆颚蛛类系统分类研究(蛛形纲:蜘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