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妨害公务罪的行为对象问题 | 第12-23页 |
1.1 妨害公务罪的行为对象范围 | 第12-16页 |
1.1.1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第14页 |
1.1.2 人大代表 | 第14-15页 |
1.1.3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 第15页 |
1.1.4 与公务活动密切相关的物 | 第15-16页 |
1.2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认定标准 | 第16-19页 |
1.2.1 理论争议 | 第16-18页 |
1.2.2 本文观点 | 第18-19页 |
1.3 行为对象其他争议问题 | 第19-23页 |
1.3.1 妨害事业编制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定性问题 | 第19-21页 |
1.3.2 妨害合同制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定性问题 | 第21-23页 |
第2章 妨害公务罪的行为方式问题 | 第23-33页 |
2.1 暴力或威胁方式的认定 | 第23-30页 |
2.1.1 暴力或威胁的表现形式 | 第23-27页 |
2.1.2 暴力或威胁的强度 | 第27-30页 |
2.2 其他行为方式的认定 | 第30-33页 |
2.2.1 围困和推搡行为 | 第30-31页 |
2.2.2 自杀和自残行为 | 第31-33页 |
第3章 妨害公务罪中的“依法执行职务”问题 | 第33-38页 |
3.1 执行职务的合法性判断 | 第33-35页 |
3.1.1 程序上的合法 | 第34页 |
3.1.2 实体上的合法 | 第34-35页 |
3.2 执行公务的时间性 | 第35页 |
3.3 依法执行职务认定中的其他争议问题 | 第35-38页 |
3.3.1 非工作时间执法的认定 | 第35-36页 |
3.3.2 执法行为有瑕疵情形的认定 | 第36-38页 |
第4章 妨害公务罪的主观罪过问题 | 第38-41页 |
4.1 罪过形式问题 | 第38-39页 |
4.1.1 主观故意 | 第38页 |
4.1.2 明知的内容 | 第38-39页 |
4.2 主观认识错误问题 | 第39-41页 |
4.2.1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 第39-40页 |
4.2.2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 第40-41页 |
第5章 妨害公务罪的罪数问题 | 第41-45页 |
5.1 妨害公务罪的牵连犯问题 | 第41-42页 |
5.2 妨害公务罪的想象竞合犯问题 | 第42-43页 |
5.3 妨害公务罪的法条竞合问题 | 第43-44页 |
5.4 妨害公务罪中的数罪并罚问题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