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赎刑制度替代刑属性及其成因--以汉、明两代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7-9页
一、概念辨析第9-11页
    (一) 何谓赎刑第9页
    (二) 何谓替代刑属性第9-11页
二、萌芽期:汉代第11-23页
    (一) 传统典籍中的赎刑第11-15页
        1、惠、文、景三代第11-12页
        2、武帝时期第12-13页
        3、西汉中后期第13-15页
    (二) 早期简牍中的赎刑第15-20页
        1、赎刑实施的原因第15-16页
        2、赎刑的本刑属性第16-20页
    (三) 后续演进第20-21页
    (四) 萌芽期特征第21-23页
三、完备期:明代第23-38页
    (一) 承袭唐代的律赎第23-32页
        1、官员专属第25-27页
        2、特殊群体保护第27-30页
        3、特殊职业优待第30页
        4、特殊犯罪情节第30-32页
        5、家庭事务第32页
    (二) 别开生面的例赎第32-36页
        1、概述第32-33页
        2、例赎的特点第33-36页
    (三) 完备期的体现第36-38页
        1、替代刑属性内涵的丰富第36页
        2、结构日趋完整第36-37页
        3、内容细致入微第37页
        4、详细规定了限制性条件第37-38页
四、赎刑替代刑属性的成因探析第38-43页
    (一) 现实成因第38-39页
        1、刑罚的效益性第38-39页
        2、经济上的需求第39页
    (二) 思想成因第39-43页
        1、恤刑思想第39-40页
        2、“罚惩非死,人极于病”的刑罚目的论第40页
        3、法律工具主义第40-41页
        4、功利主义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终身监禁的死刑替代作用
下一篇:我国终身监禁制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