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第16-19页 |
第一章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1.1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 第19-20页 |
1.1.1 文化旅游 | 第19页 |
1.1.2 饮食文化旅游 | 第19-20页 |
1.2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 | 第20-23页 |
1.2.1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0页 |
1.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分析 | 第23-33页 |
2.1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条件 | 第23-24页 |
2.1.1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 | 第23-24页 |
2.1.2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地域条件 | 第24页 |
2.2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 第24-28页 |
2.2.1 宴席名菜类 | 第24-25页 |
2.2.2 传统家常菜类 | 第25-26页 |
2.2.3 名小吃类 | 第26页 |
2.2.4 饮品类 | 第26-27页 |
2.2.5 客家饮食风俗 | 第27-28页 |
2.3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和功能 | 第28-33页 |
2.3.1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 第28-30页 |
2.3.2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功能分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 第33-41页 |
3.1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分析 | 第33-35页 |
3.1.1 千年饮食文化优势 | 第33页 |
3.1.2 饮食品种特色优势 | 第33-34页 |
3.1.3 丰富旅游资源优势 | 第34-35页 |
3.1.4 劳动力资源多优势 | 第35页 |
3.2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劣势分析 | 第35-37页 |
3.2.1 区位劣势 | 第35页 |
3.2.2 经营理念滞后劣势 | 第35-36页 |
3.2.3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层次低 | 第36页 |
3.2.4 营销体系不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 | 第36-37页 |
3.3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机遇分析 | 第37-39页 |
3.3.1 政策机遇 | 第37-38页 |
3.3.2 客家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 第38页 |
3.3.3 宁化客家餐饮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 第38-39页 |
3.4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挑战分析 | 第39-41页 |
3.4.1 周边区域的竞争压力 | 第39页 |
3.4.2 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宁化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 第39页 |
3.4.3 人才储备和科技创新竞争压力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和策略 | 第41-47页 |
4.1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 第41-43页 |
4.1.1 保持饮食文化的特色原则 | 第41页 |
4.1.2 注重产品开发创新的原则 | 第41-42页 |
4.1.3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原则 | 第42页 |
4.1.4 可持续发展开发原则 | 第42-43页 |
4.2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策略 | 第43-47页 |
4.2.1 实施政府主导策略,强化宏观管理 | 第43页 |
4.2.2 注重人才储备培养 | 第43-44页 |
4.2.3 深度发掘宁化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 | 第44页 |
4.2.4 树立饮食文化品牌,采取多样化宣传手段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 第47-51页 |
5.1 基础层次——宁化客家佳肴品尝游 | 第47页 |
5.2 提高层次——宁化客家饮食医疗保健游 | 第47-48页 |
5.3 发展层次——宁化客家饮食文化旅游 | 第48-51页 |
5.3.1 体验性饮食文化旅游 | 第48页 |
5.3.2 美食文化节旅游 | 第48-49页 |
5.3.3 民俗节庆饮食文化旅游 | 第49-50页 |
5.3.4 原生态饮食文化村旅游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