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2 中国农林废弃物的现状 | 第15页 |
1.1.3 生物质废弃物制成生物油的优势 | 第15-16页 |
1.2 生物质废弃物的多种热解方式 | 第16-17页 |
1.2.1 慢速热解 | 第17页 |
1.2.2 快速热解 | 第17页 |
1.2.3 闪速热解 | 第17页 |
1.3 生物质废弃物制取生物油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4 生物油的理化性质和提质改性 | 第19-20页 |
1.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5.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不同气氛下生物质废弃物快速热解的产物分布研究 | 第23-32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3页 |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3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31页 |
2.2.1 载气流量对水曲柳木屑热解产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2 木屑原料用量对水曲柳木屑热解产量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3 N_2气氛下水曲柳木屑的等温热解情况 | 第26-28页 |
2.2.4 CO_2气氛下水曲柳木屑的等温热解情况 | 第28-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生物油产量的响应面法优化分析 | 第32-4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2页 |
3.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3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3.2.1 响应面的参数设定及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3.2.2 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4-40页 |
3.2.3 模型验证 | 第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生物油的酸值影响因素研究 | 第41-50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4.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4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4.2.1 N_2气氛下制得的水曲柳生物油酸值情况 | 第42-43页 |
4.2.2 CO_2气氛下制得的水曲柳生物油酸值情况 | 第43页 |
4.2.3 生物油酸值的响应面法优化分析 | 第43-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不同气氛下制得的生物油轻质组分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 第50-58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0页 |
5.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50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5.2.1 不同进样浓度对水曲柳生物油组分的测定影响 | 第50-51页 |
5.2.2 水曲柳生物油组分测定的重现性 | 第51-52页 |
5.2.3 N_2气氛下制得的水曲柳生物油组分情况 | 第52-53页 |
5.2.4 CO_2气氛下制得的水曲柳生物油组分情况 | 第53-54页 |
5.2.5 匹配度在80%以上的水曲柳生物油组分情况 | 第54-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