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褐煤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生物质焦油裂解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页 |
1.2 生物质和生物质能 | 第15-16页 |
1.3 生物质利用的研究 | 第16-20页 |
1.4 生物质焦油裂解催化剂 | 第20-24页 |
1.5 褐煤的利用 | 第24-25页 |
1.6 褐煤的氧化 | 第25-26页 |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6-27页 |
2 实验 | 第27-36页 |
2.1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基本性质分析 | 第27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8-31页 |
2.4 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31-36页 |
3 玉米芯的表征 | 第36-39页 |
3.1 热重分析 | 第36页 |
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3.3 小结 | 第37-39页 |
4 胜利褐煤的双氧水氧化 | 第39-45页 |
4.1 氧化时间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 双氧水浓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 SL与双氧水比例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 小结 | 第44-45页 |
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5-64页 |
5.1 镍/氧化铝催化剂 | 第45-47页 |
5.2 树脂负载镍催化剂 | 第47-52页 |
5.3 胜利褐煤焦负载镍催化剂 | 第52-59页 |
5.4 氧化胜利褐煤焦负载镍催化剂 | 第59-63页 |
5.5 小结 | 第63-64页 |
6 玉米芯挥发分的催化裂解 | 第64-72页 |
6.1 催化剂的影响 | 第64-66页 |
6.2 温度的影响 | 第66-69页 |
6.3 空速的影响 | 第69-70页 |
6.4 水蒸气的影响 | 第70页 |
6.5 小结 | 第70-72页 |
7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2-73页 |
7.1 结论 | 第72页 |
7.2 创新点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8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