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5页 |
1.2.1 基于导波的无损检测 | 第19-23页 |
1.2.2 散斑干涉测量技术及其输出信号的质量增强方法 | 第23-35页 |
1.3 本文研究工作 | 第35-38页 |
1.3.1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5-37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1.4 本文结构纲要 | 第38-40页 |
第2章 传统二维经验模态分解 | 第40-57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一维经验模态分解 | 第41页 |
2.3 二维经验模态分解 | 第41-48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41-44页 |
2.3.2 二维极值谱 | 第44-46页 |
2.3.3 二维插值方法 | 第46-48页 |
2.4 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的主要弊端 | 第48-55页 |
2.4.1 终止准则 | 第48-49页 |
2.4.2 边界效应 | 第49-52页 |
2.4.3 模式混叠 | 第52-54页 |
2.4.4 计算效率 | 第54-55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55-57页 |
第3章 改良快速自适应二维经验模态分解 | 第57-83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快速自适应二维经验模态分解 | 第57-65页 |
3.2.1 极值谱的提取 | 第58-59页 |
3.2.2 结构元素的窗口尺寸 | 第59-61页 |
3.2.3 滤波器的工作过程 | 第61-62页 |
3.2.4 筛分迭代次数 | 第62页 |
3.2.5 包络的形成方式 | 第62-65页 |
3.3 改良快速自适应二维经验模态分解 | 第65-68页 |
3.3.1 碟形窗口 | 第65-66页 |
3.3.2 特性保持 | 第66-68页 |
3.3.3 改良方法的流程 | 第68页 |
3.4 E-FABEMD 性能分析 | 第68-79页 |
3.4.1 合成纹理分析 | 第68-74页 |
3.4.2 克服 BEMD 弊端 | 第74-79页 |
3.5 基于 BIMF 能量估计的特征分类方法 | 第79-81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81-83页 |
第4章 希尔伯特螺旋变换 | 第83-102页 |
4.1 引言 | 第83页 |
4.2 一维希尔伯特变换 | 第83-86页 |
4.2.1 瞬时频率 | 第83-85页 |
4.2.2 一维希尔伯特变换 | 第85-86页 |
4.3 二维符号函数 | 第86-89页 |
4.3.1 一维希尔伯特变换的符号函数形式 | 第86页 |
4.3.2 螺旋相位函数 | 第86-89页 |
4.4 方向角 | 第89-93页 |
4.4.1 方向角的定义 | 第89-91页 |
4.4.2 方向角的计算 | 第91-93页 |
4.5 几种二维希尔伯特变换 | 第93-97页 |
4.5.1 偏希尔伯特变换 | 第94页 |
4.5.2 定向偏希尔伯特变换 | 第94-95页 |
4.5.3 局部定向偏希尔伯特变换 | 第95页 |
4.5.4 基于 Riesz 变换的二维希尔伯特变换 | 第95-96页 |
4.5.5 希尔伯特螺旋 | 第96-97页 |
4.6 变换性能对比 | 第97-100页 |
4.6.1 算例 1 | 第97-99页 |
4.6.2 算例 2 | 第99-100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100-102页 |
第5章 修正正则化相位追踪方法 | 第102-122页 |
5.1 引言 | 第102-103页 |
5.2 正则化相位追踪方法 | 第103-105页 |
5.3 修正正则化相位追踪方法 | 第105-111页 |
5.3.1 能量函数 | 第105-107页 |
5.3.2 扫描方法 | 第107-108页 |
5.3.3 自适应高斯窗窗口 | 第108-110页 |
5.3.4 优化方法 | 第110-111页 |
5.3.5 MRPT 的运行步骤 | 第11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0页 |
5.4.1 相位解调过程 | 第112-114页 |
5.4.2 MRPT 中关键参数对解调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5.4.3 解调方法性能比较 | 第118-120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120-122页 |
第6章 散斑条纹信号的三层质量增强方法 | 第122-142页 |
6.1 引言 | 第122-123页 |
6.2 第一层质量增强 | 第123-126页 |
6.2.1 条纹信号的分解 | 第124-125页 |
6.2.2 子信号特征分类 | 第125页 |
6.2.3 算例 | 第125-126页 |
6.3 第二层质量增强 | 第126-131页 |
6.3.1 方法概述 | 第126-127页 |
6.3.2 技术难点 | 第127-131页 |
6.3.3 第二层质量增强的步骤 | 第131页 |
6.4 第三层质量增强 | 第131-134页 |
6.5 算例与分析 | 第134-141页 |
6.5.1 高密度条纹信号处理 | 第134-137页 |
6.5.2 方法的通用性 | 第137-138页 |
6.5.3 抗噪实验 | 第138-139页 |
6.5.4 实验条纹信号处理 | 第139-141页 |
6.6 本章小节 | 第141-142页 |
第7章 导波-DSPI 无损检测系统 | 第142-169页 |
7.1 引言 | 第142-145页 |
7.2 技术原理 | 第145-158页 |
7.2.1 Lamb 波波场的特性 | 第145-148页 |
7.2.2 Lamb 波波场的产生 | 第148-149页 |
7.2.3 Lamb 波波场的检测 | 第149-152页 |
7.2.4 检测系统的同步时序 | 第152-156页 |
7.2.5 散斑条纹信号的采样 | 第156-158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158-167页 |
7.3.1 无损伤检测 | 第158-159页 |
7.3.2 孔损伤检测 | 第159-161页 |
7.3.3 凹槽损伤检测 | 第161-164页 |
7.3.4 裂纹损伤检测 | 第164-16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69-174页 |
8.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69-171页 |
8.1.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9页 |
8.1.2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9-171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71-172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
附录 A:正交因子 | 第188-189页 |
附录 B:图像质量因子 | 第189-192页 |
附录 C:散斑指数与信噪比 | 第192-193页 |
附录 D:双脉冲数字散斑干涉技术 | 第193-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98-200页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