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长岭气田登娄库气藏工程综合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文本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2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3页 |
2.3 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2.4 储层特征 | 第14-17页 |
第三章 气藏特征及开发动用地质储量评价 | 第17-27页 |
3.1 气藏特征 | 第17-19页 |
3.1.1 天然气性质 | 第17页 |
3.1.2 产出水性质 | 第17页 |
3.1.3 气藏压力系统 | 第17-18页 |
3.1.4 气藏类型 | 第18-19页 |
3.2 开发动用地质储量评价 | 第19-27页 |
3.2.1 开发动用区的确定 | 第19页 |
3.2.2 储量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3.2.3 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 第20-23页 |
3.2.4 储量计算结果 | 第23-24页 |
3.2.5 储量评价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 第27-36页 |
4.1 基础数据的准备 | 第27页 |
4.2 框架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4.2.1 断层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4.2.2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4.3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29-34页 |
4.3.1 岩相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4.3.2 岩石物理模型的计算 | 第31-34页 |
4.4 储量计算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气藏工程分析 | 第36-84页 |
5.1 气藏动态特征分析 | 第36-48页 |
5.1.1 登娄库组试气概况 | 第36页 |
5.1.2 试采动态特征分析 | 第36-45页 |
5.1.3 压力恢复试井分析 | 第45-48页 |
5.2 单井动态储量评价 | 第48-67页 |
5.2.1 压降法 | 第49-51页 |
5.2.2 不稳定产量法 | 第51-62页 |
5.2.3 数值模拟方法 | 第62-63页 |
5.2.4 产量递减分析法 | 第63-66页 |
5.2.5 动态储量计算结果 | 第66-67页 |
5.3 气井产能综合评价 | 第67-84页 |
5.3.1 无阻流量法 | 第67-76页 |
5.3.2 采气指示曲线法 | 第76-77页 |
5.3.3 生产数据折算法 | 第77-81页 |
5.3.4 数值模拟方法优化配产 | 第81-82页 |
5.3.5 气井合理配产结果 | 第82-84页 |
第六章 气藏数值模拟 | 第84-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详细摘要 | 第9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