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前言 | 第21-23页 |
文献回顾 | 第23-33页 |
正文 | 第33-122页 |
实验一 LicC及LicC截短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53页 |
1 材料 | 第33-36页 |
·菌株 | 第33页 |
·质粒载体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2 方法 | 第36-44页 |
·引物设计 | 第36页 |
·CTAB法提取肺炎链球菌总DNA | 第36-37页 |
·PCR扩增licC全长及?licC序列 | 第37-39页 |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页 |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QE80-licC及pQE80-ΔlicC | 第39-44页 |
3 结果 | 第44-51页 |
·PCR获得目的片段licC、?licC | 第44-45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5-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实验二 肺炎链球菌LicC及?LicC的表达及活性测定 | 第53-72页 |
1 材料 | 第53-57页 |
·表达菌株 | 第53页 |
·表达载体 | 第53页 |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 | 第54-57页 |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2 方法 | 第57-64页 |
·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 | 第57-59页 |
·LicC、?LicC诱导表达和可溶性分析 | 第59-60页 |
·目的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 第60-62页 |
·western blot 鉴定表达蛋白 | 第62-63页 |
·LicC、?LicC的活性分析 | 第63-64页 |
3 结果 | 第64-69页 |
·目的蛋白诱导表达与表达条件优化 | 第64-65页 |
·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分析及纯化 | 第65-66页 |
·western blot鉴定表达蛋白 | 第66-67页 |
·CCT活性分析 | 第67-69页 |
4 讨论 | 第69-72页 |
实验三 LicC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相关功能实验 | 第72-111页 |
1 材料 | 第72-76页 |
·菌株 | 第72页 |
·载体 | 第72页 |
·细胞株 | 第72页 |
·主要试剂 | 第72-73页 |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 | 第73-75页 |
·主要仪器 | 第75-76页 |
2 方法 | 第76-91页 |
·LicC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76-89页 |
·?R6 与R6 生长曲线测定 | 第89页 |
·黏附实验 | 第89-90页 |
·疏水性分析 | 第90-91页 |
·胆碱结合蛋白的分析 | 第91页 |
3 结果 | 第91-108页 |
·PCR扩增构建突变株的DNA片段 | 第91-94页 |
·连接片段U794-Janus的扩增 | 第94页 |
·重组质粒pGEM-T-U794-Janus的酶切鉴定 | 第94-95页 |
·重组质粒pGEM-T-U794-Janus-D622 的酶切鉴定 | 第95-97页 |
·PCR扩增获得突变子U794-Janus-D622 | 第97页 |
·酶切鉴定构建各突变子的重组质粒 | 第97-99页 |
·扩增突变子 | 第99-101页 |
·?R6 的PCR鉴定 | 第101-102页 |
·?R6 的测序鉴定 | 第102-106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106页 |
·黏附实验 | 第106-107页 |
·疏水性分析 | 第107页 |
·胆碱结合蛋白分析 | 第107-108页 |
4 讨论 | 第108-111页 |
实验四 构建LicC低表达菌株 | 第111-122页 |
1 材料 | 第111-114页 |
·菌株 | 第111页 |
·质粒载体 | 第111页 |
·主要试剂 | 第111-112页 |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 | 第112-113页 |
·主要仪器 | 第113-114页 |
2 方法 | 第114-118页 |
·引物设计 | 第114页 |
·CTAB法提取肺炎链球菌总DNA | 第114页 |
·PCR扩增构建LicC低表达株的序列 | 第114-115页 |
·构建重组质粒pDL278-ASRNA | 第115-118页 |
·构建LicC低表达菌株 | 第118页 |
·LicC低表达菌株的鉴定 | 第118页 |
3 结果 | 第118-121页 |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118-119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119-120页 |
·Western blot鉴定licC低表达菌株 | 第120-121页 |
4 讨论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