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10-22页 |
1.1 冬虫夏草概述 | 第10-11页 |
1.1.1 虫草资源分类现状 | 第10页 |
1.1.2 冬虫夏草的研究历史 | 第10-11页 |
1.2 冬虫夏草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1.2.1 冬虫夏草的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1.2.2 冬虫夏草生活史 | 第12页 |
1.3 人工培养冬虫夏草 | 第12-17页 |
1.3.1 冬虫夏草有性型人工培育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半人工栽培 | 第13-14页 |
1.3.3 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培养及鉴定 | 第14-17页 |
1.4 冬虫夏草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7-19页 |
1.4.1 虫草多糖 | 第17-18页 |
1.4.2 氨基酸类和肽类 | 第18页 |
1.4.3 糖醇、甾醇类 | 第18页 |
1.4.4 虫草素和生物碱 | 第18-19页 |
1.5 纳米TiO_2的性质及应用 | 第19-21页 |
1.5.1 TiO_2的性质 | 第19页 |
1.5.2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 | 第19-21页 |
1.6 纳米材料对微生物影响研究 | 第21页 |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2页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5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菌种 | 第22页 |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24页 |
2.1.4 培养基及溶液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菌株活化 | 第24页 |
2.2.2 种子液培养 | 第24页 |
2.2.3 液体摇床发酵培养基 | 第24-25页 |
2.2.4 冬虫夏草菌落特征 | 第25页 |
2.2.5 菌丝光学显微观察 | 第25页 |
2.2.6 菌丝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5页 |
2.2.7 冬虫夏草对温度的适应性 | 第25-26页 |
2.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6-32页 |
2.3.1 纳米TiO_2悬浮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3.2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3.3 菌丝体虫草多糖的提取及糖含量、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26-27页 |
2.3.4 还原糖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5 菌丝体中虫草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2.3.6 菌丝体中虫草酸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3.7 菌丝体中可溶性蛋白的提取及测定 | 第30-31页 |
2.3.8 菌丝体总氮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3.9 发酵过程中环境条件的确定 | 第31-32页 |
2.3.10 发酵培养基的确定 | 第32页 |
2.4 冬虫夏草全蛋白分析 | 第32-35页 |
2.4.1 冬虫夏草菌丝体全蛋白提取 | 第32页 |
2.4.2 冬虫夏草菌丝体蛋白SDS-PAGE电泳 | 第32-3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5-59页 |
3.1 冬虫夏草菌无性型生物学特征 | 第35-39页 |
3.1.1 冬虫夏草菌固体培养菌落形态 | 第35页 |
3.1.2 菌丝体光学显微形态观察 | 第35-36页 |
3.1.3 菌丝体电子显微观察 | 第36页 |
3.1.4 冬虫夏草菌对温度的适应性 | 第36-38页 |
3.1.5 冬虫夏草菌液体发酵形态 | 第38-39页 |
3.2 纳米TiO_2对冬虫夏草菌生长的影响 | 第39-51页 |
3.2.1 固体培养菌落生长速度、形态影响 | 第39-40页 |
3.2.2 纳米TiO_2对菌丝体形态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3 纳米TiO_2对冬虫夏草菌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4 纳米TiO_2对冬虫夏草菌菌丝体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44-51页 |
3.3 纳米TiO_2条件下液体发酵优化 | 第51-57页 |
3.3.1 最适纳米TiO_2浓度的确定 | 第51页 |
3.3.2 发酵环境单因素确定 | 第51-55页 |
3.3.3 发酵培养基单因素确定 | 第55-57页 |
3.4 纳米TiO_2对冬虫夏草菌菌丝体蛋白影响 | 第57-59页 |
4 结论 | 第59-60页 |
5 展望 | 第60-6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7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