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撤村改社区”概述 | 第21-30页 |
2.1 社区的概念 | 第21页 |
2.2 撤村改社区 | 第21-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3.1 自组织理论 | 第22-23页 |
2.3.2 自组织理论与撤村改社区的相关契合 | 第23-25页 |
2.4 撤村改社区的意义与实际效果 | 第25-30页 |
2.4.1 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 第25页 |
2.4.2 有利于完善农村政治,创新管理体制 | 第25-26页 |
2.4.3 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提高居民素质 | 第26页 |
2.4.4 撤村改社区的实际效果 | 第26-30页 |
3 “撤村改社区”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0-44页 |
3.1 撤村改社区进程中的问题 | 第30-36页 |
3.1.1 思想方面事前有顾虑、事后认同低 | 第30-31页 |
3.1.2 搬迁政策、补偿政策不合理 | 第31-32页 |
3.1.3 村委会换牌不换运作机制,撤村改社区流于形式 | 第32-33页 |
3.1.4 公共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3.1.5 撤村改社区服务有待提高 | 第34页 |
3.1.6 农村土地肆意被占、宅基地随意流转 | 第34-36页 |
3.1.7 撤村改社区模式单一 | 第36页 |
3.2 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 第36-44页 |
3.2.1 政策执行偏差 | 第36-38页 |
3.2.2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 第38-40页 |
3.2.3 地方之间的“标尺竞争” | 第40-42页 |
3.2.4 资金投入的不足 | 第42-43页 |
3.2.5 思想不够解放,刻板化严重 | 第43-44页 |
4 “撤村改社区”的完善对策 | 第44-56页 |
4.1 提高农村居民的社区认同度 | 第44-45页 |
4.1.1 充分动员,减轻思想顾虑 | 第44-45页 |
4.1.2 以参与发展理论为依据,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同度 | 第45页 |
4.2 制定合理化的搬迁、补偿政策 | 第45-47页 |
4.2.1 制定合理的搬迁政策 | 第45-46页 |
4.2.2 规定完善的补偿政策 | 第46-47页 |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 | 第47页 |
4.3.1 建立合理的领导机制 | 第47页 |
4.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 | 第47页 |
4.4 完善基础设施 | 第47-48页 |
4.4.1 多方筹集资金 | 第48页 |
4.4.2 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 | 第48页 |
4.5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第48-49页 |
4.5.1 政府搭台 | 第49页 |
4.5.2 多方唱戏 | 第49页 |
4.6 合理使用农村宅基地 | 第49-51页 |
4.6.1 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保护农村宅基地 | 第49-50页 |
4.6.2 保护房屋产权 | 第50-51页 |
4.7 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构建多元化的撤村改社区模式 | 第51-56页 |
4.7.1 总体原则 | 第51页 |
4.7.2 从政府角度构建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 第51-53页 |
4.7.3 从农村地域角度构建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 第53-56页 |
5 结语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56页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5.3 后续跟进工作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