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数字化显微系统自动对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主动对焦概述 | 第10-13页 |
1.3 离焦量探测概述/图像识别概述 | 第13-14页 |
1.4 压电陶瓷控制技术概述 | 第14-16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基于主动对焦方法的结构设计和制造 | 第19-39页 |
2.1 引言 | 第19-22页 |
2.1.1 光学几何成像原理 | 第19-20页 |
2.1.2 主动对焦方法 | 第20-22页 |
2.2 主动对焦系统光学设计和数学计算 | 第22-33页 |
2.2.1 系统光学设计 | 第22-31页 |
2.2.2 主动对焦系统数学计算 | 第31-33页 |
2.3 主动对焦系统结构制造和实验 | 第33-38页 |
2.3.1 主动对焦装置结构制造 | 第33-34页 |
2.3.2 主动对焦装置测试实验 | 第34-38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主动对焦离焦量探测 | 第39-52页 |
3.1 引言 | 第39-43页 |
3.1.1 数字图像表示方法 | 第40页 |
3.1.2 数字图像的邻域表示 | 第40-41页 |
3.1.3 数字图像的距离表示 | 第41-42页 |
3.1.4 数字图像的坐标变换 | 第42-43页 |
3.2 探测光斑图像预处理 | 第43-48页 |
3.2.1 光斑图像噪声滤除 | 第44-45页 |
3.2.2 光斑图像修补增强 | 第45-48页 |
3.3 探测光斑图像分析 | 第48-50页 |
3.3.1 光斑图像边缘检测 | 第48-49页 |
3.3.2 光斑图像半径测量 | 第49-50页 |
3.4 探测光斑特征与离焦量关系 | 第50-51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基于压电陶瓷的对焦运动控制 | 第52-68页 |
4.1 引言 | 第52-59页 |
4.1.1 压电陶瓷 | 第53-55页 |
4.1.2 模型和逆控制模型 | 第55-58页 |
4.1.3 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 | 第58-59页 |
4.2 基于压电陶瓷的对焦运动控制仿真 | 第59-63页 |
4.3 基于压电陶瓷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63-67页 |
4.3.1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 第64-66页 |
4.3.2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第66-67页 |
4.4 实验结果比较和分析 | 第67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显微扫描系统整体设计与实现 | 第68-81页 |
5.1 系统整体框架图 | 第68-69页 |
5.2 系统整体硬件设计 | 第69-73页 |
5.2.1 压电陶瓷物镜驱动器 | 第69-70页 |
5.2.2 单模光纤耦合激光器 | 第70页 |
5.2.3 高速相机和成像相机 | 第70-71页 |
5.2.4 微处理器 | 第71-72页 |
5.2.5 驱动电源 | 第72页 |
5.2.6 /转换器 | 第72-73页 |
5.3 系统整体软件设计 | 第73-77页 |
5.3.1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 | 第73-74页 |
5.3.2 样品切片图像获取和显示模块部分程序 | 第74-76页 |
5.3.3 调焦光斑获取和处理模块部分程序 | 第76页 |
5.3.4 压电陶瓷物镜驱动器运动控制模块 | 第76-77页 |
5.4 系统的整体实现 | 第77-80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1-83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