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意义:选择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依据 | 第12页 |
1.1.3 应用意义:选择农业产业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3-20页 |
1.2.1 产业创新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2.2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应用 | 第15-17页 |
1.2.3 产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1.2.4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0页 |
1.3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 第25-32页 |
2.1 产业创新的概念 | 第25页 |
2.2 产业创新的内容 | 第25-26页 |
2.3 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概念及定义 | 第26-27页 |
2.3.1 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概念 | 第26-27页 |
2.3.2 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定义 | 第27页 |
2.4 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主体分析 | 第27-30页 |
2.4.1 管理层 | 第28-29页 |
2.4.2 创新层 | 第29页 |
2.4.3 扩散层 | 第29页 |
2.4.4 应用层 | 第29-30页 |
2.5 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2.5.1 系统外因素 | 第30-31页 |
2.5.2 系统内因素 | 第31-32页 |
3 农业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2-39页 |
3.1 CDM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3.2 CDM模型的构建 | 第34-39页 |
3.2.1 模型框架 | 第34-35页 |
3.2.2 指标体系设计 | 第35-39页 |
4 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例 | 第39-55页 |
4.1 农业上市公司样本的选取依据 | 第39-41页 |
4.2 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 | 第41-43页 |
4.2.1 农业上市公司上市时间分布 | 第41页 |
4.2.2 农业上市公司上市板块分布 | 第41-42页 |
4.2.3 农业上市公司上市地区分布 | 第42-43页 |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43页 |
4.4 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4.5 实证分析 | 第44-54页 |
4.5.1 描述性统计 | 第44-45页 |
4.5.2 相关性检验 | 第45-47页 |
4.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7-49页 |
4.5.4 CDM模型优越性的证明 | 第49-50页 |
4.5.5 CDM模型回归分析 | 第50-54页 |
4.6 实证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5 推进农业产业创新绩效提升的途径 | 第55-58页 |
5.1 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创新绩效提升中的作用 | 第55-56页 |
5.2 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推进农业产业创新绩效提升中的作用 | 第56页 |
5.3 农业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创新绩效提升中的作用 | 第56-58页 |
6 研究结论及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 第58-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6.2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表1 2010年皮尔逊检验 | 第64-65页 |
附表2 2011年皮尔逊检验 | 第65-66页 |
附表3 2010年农业上市公司创新数据 | 第66-68页 |
附表4 2011年农业上市公司创新数据 | 第68-70页 |
附表5 2012年农业上市公司创新数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