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碳酸二甲酯 | 第9-15页 |
1.2.1 碳酸二甲酯物理化学性质 | 第9页 |
1.2.2 碳酸二甲酯的用途 | 第9-11页 |
1.2.3 碳酸二甲酯的主要合成工艺 | 第11-15页 |
1.3 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 | 第15-19页 |
1.3.1 催化剂体系 | 第16-18页 |
1.3.2 反应机理 | 第18-19页 |
1.4 其他合成方法 | 第19-20页 |
1.4.1 光催化 DMC 合成法 | 第20页 |
1.4.2 二甲醚氧化羰基化法 | 第20页 |
1.4.3 氯甲烷和碱金属碳酸盐反应法 | 第20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 反应装置及操作步骤 | 第23页 |
2.3 水热法制备不同形貌氧化铈 | 第23-24页 |
2.3.1 纳米棒和纳米立方体的合成 | 第23页 |
2.3.2 纳米八面体的合成 | 第23-24页 |
2.4 不同粒径氧化铈催化剂制备 | 第24页 |
2.5 氧化锆催化剂制备 | 第24页 |
2.6 催化剂表征 | 第24-25页 |
2.6.1 X-射线衍射(XRD) | 第24页 |
2.6.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4页 |
2.6.3 程序升温还原氧化(TPR-TPO) | 第24-25页 |
2.6.4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 | 第25页 |
2.6.5 傅里叶变换原位红外吸收光谱(in-situ-FTIR) | 第25页 |
2.7 产物分析及实验结果计算 | 第25-27页 |
2.7.1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5页 |
2.7.2 反应产物含量计算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不同形貌氧化铈催化 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原位红外研究 | 第27-44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水热法制备不同形貌氧化铈 | 第27-30页 |
3.2.1 不同形貌 CeO_2合成 | 第27-30页 |
3.3 不同形貌 CeO_2甲醇吸附 | 第30-32页 |
3.4 预吸附甲醇不同形貌 CeO_2的 CO_2吸附 | 第32-34页 |
3.5 不同形貌 CeO_2的 CO_2吸附谱图 | 第34-35页 |
3.6 预吸附 CO_2不同形貌 CeO_2的甲醇吸附谱图 | 第35-37页 |
3.7 不同形貌 CeO_2的 DMC 吸附 | 第37-39页 |
3.8 氧化锆 XRD 和 DMC 原位红外吸附光谱 | 第39-40页 |
3.9 无定型氧化铈表面甲酸和甲酸甲酯吸附红外光谱 | 第40-43页 |
3.10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Ce~(3+)/Ce~(4+)在碳酸二甲酯合成中作用研究 | 第44-52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不同粒径 CeO_2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4-45页 |
4.3 不同粒径 CeO_2催化剂 XRD 表征 | 第45-46页 |
4.4 不同焙烧温度 CeO_2催化剂 XPS 表征 | 第46-48页 |
4.5 不同焙烧温度预吸附甲醇的 CeO_2催化剂氦气吹扫谱图 | 第48-49页 |
4.6 不同焙烧温度 CeO_2预吸附甲醇后吸附 CO_2谱图 | 第49-51页 |
4.7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页 |
5.2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