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舒清小说美学特征论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论 | 第9-17页 |
一、课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4页 |
三、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叙事之维 | 第17-43页 |
第一节 叙事内容:生活内容的线性重组 | 第18-24页 |
一、叙事内容及其基本特性 | 第19-20页 |
二、故事人物及其择取标准 | 第20-22页 |
三、表现主体及其价值态度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叙事时空:文本内蕴的时空建构 | 第24-35页 |
一、叙事时间及其诗学效应 | 第25-30页 |
二、叙事空间及其美学效果 | 第30-35页 |
第三节 叙事语言:细腻感受的准确表达 | 第35-43页 |
一、儒伊结合下的汉语书写 | 第36-37页 |
二、宗教词与方言词相融汇 | 第37-40页 |
三、小说散文化的洗练自由 | 第40-43页 |
第二章 意象之维 | 第43-65页 |
第一节 生命形态的意象 | 第44-51页 |
一、作为意象的动物 | 第44-48页 |
二、作为意象的人物 | 第48-50页 |
三、动物人物之关系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非生命形态意象 | 第51-59页 |
一、纯自然形态意象 | 第52-56页 |
二、携人为因素意象 | 第56-58页 |
三、自然人为之关联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意象与朴拙之美 | 第59-65页 |
一、意象形象之关系 | 第60-61页 |
二、伊教精神与朴拙 | 第61-65页 |
第三章 宗教之维 | 第65-81页 |
第一节 教族一体:宗教和民族紧密相依 | 第66-69页 |
一、伊教铸造回族 | 第66-68页 |
二、传统通中有变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彼岸灯盏:浓烈的宗教彼岸意识 | 第69-72页 |
一、宗教的仪式上 | 第70-71页 |
二、日常的生活中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尚洁慕净:宗教特性的生活内化 | 第72-76页 |
一、外在于身心的 | 第73-74页 |
二、身体灵魂本身 | 第74-76页 |
第四节 人神一性:宗教美感的神圣因子 | 第76-81页 |
一、人性神圣因子 | 第76-77页 |
二、宗教高峰体验 | 第77-81页 |
第四章 苦难之维 | 第81-99页 |
第一节 吾土吾民的苦难 | 第81-87页 |
一、地域本自苦 | 第82-84页 |
二、生民更多艰 | 第84-85页 |
三、言说也亦难 | 第85-87页 |
第二节 苦难的历时经验 | 第87-92页 |
一、童年之经验 | 第88-90页 |
二、都市之转向 | 第90-92页 |
第三节 生死观与崇高美 | 第92-99页 |
一、伊教生死观 | 第93-94页 |
二、崇高之内敛 | 第94-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