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论文

中国健康成年人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值的地理环境分布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肾功能与肾脏疾病第12-13页
        1.2.1 肾脏疾病第12-13页
        1.2.2 肾脏功能的测定第13页
    1.3 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及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胱抑素C及其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第15-18页
        1.4.1 研究目标第15页
        1.4.2 研究思路第15-18页
第二章 资料的获取第18-22页
    2.1 Cys-C和HCY两项指标实测数据的获取第18-20页
        2.1.1 Cys-C样本数据概况第18-19页
        2.1.2 HCY样本数据概况第19-20页
    2.2 地理指标的选取第20-22页
第三章 空间自相关与探索性空间分析第22-34页
    3.1 空间自相关分析第22-26页
        3.1.1 原理第22-24页
        3.1.2 Cys-C样本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结果第24-25页
        3.1.3 HCY样本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结果第25-26页
    3.2 探索性空间分析第26-32页
        3.2.1 相关分析第26-29页
        3.2.2 地理探测器第29-32页
    3.3 小结第32-34页
第四章 预测模型构建第34-48页
    4.1 多重共线性诊断第34-35页
        4.1.1 多重共线性简介第34-35页
        4.1.2 Cys-C、HCY参考值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诊断第35页
    4.2 主成分分析模型第35-38页
        4.2.1 主成分分析简介第35-36页
        4.2.2 Cys-C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PCA模型第36-37页
        4.2.3 HCY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PCA模型第37-38页
    4.3 支持向量机模型第38-41页
        4.3.1 支持向量机简介第38-40页
        4.3.2 Cys-C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SVM预测模型第40页
        4.3.3 HCY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SVM预测模型第40-41页
    4.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第41-44页
        4.4.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简介第41-42页
        4.4.2 RBFANN设计第42-43页
        4.4.3 Cys-C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RBFANN模型第43页
        4.4.4 HCY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RBFANN模型第43-44页
    4.5 组合预测模型构建第44-45页
    4.6 最优模型选取第45-47页
        4.6.1 评价方法简介第45-46页
        4.6.2 Cys-C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最优模型选取第46页
        4.6.3 HCY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最优模型选取第46-47页
    4.7 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空间分布趋势图构建第48-56页
    5.1 空间数据插值简介第48-49页
    5.2 空间分布趋势图构建流程概述第49-50页
    5.3 Cys-C参考值的空间分布趋势图构建第50-52页
        5.3.1 正态分布检验第50页
        5.3.2 全局趋势分析第50-51页
        5.3.3 插值出图第51-52页
    5.4 HCY参考值的空间分布趋势图构建第52-55页
        5.4.1 正态分布检验第52-53页
        5.4.2 全局趋势分析第53-54页
        5.4.3 插值出图第54-55页
    5.5 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56-60页
    6.1 讨论第56-58页
        6.1.1 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第56页
        6.1.2 中国健康成年人Cys-C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第56-57页
        6.1.3 中国健康成年人HCY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第57-58页
    6.2 结论第58-6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7.1 总结第60-61页
        7.1.1 特色与创新第60页
        7.1.2 不足之处第60-61页
    7.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2页
致谢第72-74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年髋部骨折加速康复外科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Tei指数联合肺静脉血流参数在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左心功能中的价值